|
|
|
|
2022-12-09 第07版:七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以创新基因激活服务实体动能 |
民营银行探索数字普惠发展模式 |
|
作者:
■左希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48 |
|
|
|
|
|
|
2015年1月4日,伴随着轻轻按下的电脑“回车”键,我国首家互联网银行的第一笔贷款诞生。作为有着近30年货运经验的老司机,徐军是在朋友的介绍下,才知道如今有了互联网银行。申请贷款,徐军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正是这次尝试,让他成为了国内拥有互联网银行贷款的第一人。 与徐军一样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还有这笔贷款的发行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之一、国内首家数字银行,这笔贷款发放时,微众银行成立还不满一个月。 民营银行来到聚光灯前 2010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随后,相关探索加快了脚步。 2013年,原银监会积极推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政策精神,根据我国银行业发展情况和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具体诉求,提出了设立自担风险民营银行试点工作的框架性建议。经过综合筛选,国务院确定了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除微众银行外,其余4家分别为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上海华瑞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 没有网点,没有柜台,仅仅依靠互联网——微众银行的开业吸引了来自各方的目光。 还在筹备时,微众银行的出资方和管理者就在思索:在“银行多过米铺”的深圳,应该怎样生存?而这,也是所有走到聚光灯下的试点民营银行共同要面对的——客户基础、运营成本、网点数量都不占优势,如何才能“杀出重围”,找到与传统银行并存的方式? 经过审慎考量,首批试点民营银行最终确立了后发制人的突破口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加快发展数字技术,走普惠金融的全新道路。以微众银行为例,打造我国首家数字银行、致力于践行普惠金融成为他们的目标。 探索数字普惠发展模式 “网点少是民营银行的普遍特点,其中有几家甚至是纯粹的无网点模式。他们想要获客就必然要进行业务层面的创新。”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因此,在业务模式上,不管是纯互联网模式的民营银行,还是线上线下结合的民营银行,在数字金融方面的发展创新都较为积极。 “微众银行选择了这条最难走的路。”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说,微众银行意欲打造一个完全不同的“心脏”——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分布式架构、“开源”的银行核心系统,既能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又能大幅提高数据读取能力。 播撒创新的种子会结出丰硕的果实。2015年,成立仅一年的微众银行建起了国内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支撑亿量级客户和高并发交易的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真正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百分之百自主研发和银行核心系统的软硬件全面自主可控。 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 回望当初,很多人对微众银行等民营银行和数字银行的设立颇为不解:我们已经有这么多银行了,为什么还要发起民营银行试点? “作为我国银行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民营银行特殊的产权结构和经营形式决定了其具有机制灵活、特色鲜明等特征。民营银行的发展壮大,有助于发挥‘鲶鱼效应’,助推银行业改革进程。”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 业内专家认为,民营银行能够优化我国金融供给结构,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在银行领域,传统观念认为,80%的业绩和利润来自20%的头部客户。这20%的大客户自然成为了各家银行竞逐的焦点。 然而,充满创新基因的民营银行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专注于“长尾客群”,填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空白。 “民营银行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数字信贷,一方面,能够下沉更多民营经济领域的小微客户,填补服务空白;另一方面,这种互联网贷款模式创新,为国内其他银行甚至国有大行在开展相关业务时,给予学习、借鉴和提高的参照。”曾刚表示。 8年的时间,从最初的5家试点,到如今发展壮大到19家,民营银行为完善我国银行业布局,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进一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积极贡献着力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