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2-11-16
2022-11-16 第06版:六版 【字体】大 |默认 |

海上风电万亿级产业集群可期

向海争风多产业协同发展打造绿色低碳蓝色动力AI技术使风电产业更加智能

作者: ■本报记者孙永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215

    我国是个海洋资源丰富的国家,发展海上风电拥有天然优势。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可利用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国务院2021年10月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坚持陆海并重,推动风电协调快速发展,完善海上风电产业链,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
    记者获悉,在广西防城港,正在打造产值超千亿元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任泽平及其团队近日发表的一篇题为《风电:新能源绿电,走向深远海》的研究报告表示:“如果海上风电行业能够协同多产业共同发展,就可以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
    海上风电发电效率比陆上风电高出20%-40%、利用小时数更高、更节约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海上风电的优势日益凸显,其开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青岛理工大学山东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海洋工程专家张纪刚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690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达到2639万千瓦,持续领跑全球,并积极开展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基地规划建设。
    “‘向海争风’正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绿色低碳发展‘蓝色动力’。”张纪刚对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表示。
    产业协作前景广阔
    在张纪刚看来,形成海上风电产业集群,既可以帮助拥有充沛海上风能资源的沿海城市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税收和就业率,还有助于开发商更好地获得海上风电资源并降低开发成本。未来必将成为新能源产业中最为重要的一极,同时也是赋能现代能源体系、海洋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的新路径。
    目前,中国海上风电产业迅速壮大,整体行业逐渐发展成熟,向规模化、连片开发与深远海演变。集专业服务、风电机组、辅助设备、海上风电施工、海上运营和关联产业在内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构建,得到大力推动。
    他将海上风电机组产业链归纳为:原材料生产和零部件制造、新材料研发、专业服务、风机整机、辅助设备、海上风电施工、海缆设施制造以及后期风机安装与运维。他表示,构建新结构体系、使用新材料从而提高海上风机耐久性,继而延长海上风机寿命,是今后要努力攻关的课题。
    坐落于青岛市即墨区的民企青岛宝鉴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是国内大型风电装备制造商。该公司主打机型具有快速安全的控制基础设施,不仅优化了冷却系统,同时通过优化设计转子及轮毂,可确保每个风级均能保证稳定的电量输出。在发电量大幅增长的基础上,每个风级的声功率依然维持在较低水平。
    同时,央企、国企、民企在该领域也开展广泛协作。作为中交集团控股子公司的中交海峰风电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方包括三峡集团、大唐集团、国家能源投资集团、远景能源等业内多家大型央企和知名民企,业务涵盖海上风电装备研发投资、运营维护、“海上风电+”等领域,未来将逐步发展成为集海内外业务为一体的多元化企业。
    “面对前景广阔的海上风电产业,应积极开展产业协作。”张纪刚表示。对此,他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应加快完善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链。坚持发展现有企业与招引外部企业相结合、坚持做强风电整机与优化相关配套相结合、坚持研发生产与拓展服务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产业上下游关联企业高度融合,实现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拓链。其次,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建议园区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发展“命运共同体”关系,建立长期的信息共享、订单交付、技术合作、人才培养等联盟,实现抱团取暖、资源共享和对接,使成本降到最低。同时,还应提高产业园区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和配套商业服务设施建设等,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组建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市场化方式为园区的各类企业提供人才测评、招聘、培训、劳务派遣、会展会务等人力资源服务。
    产业瓶颈亟待打破
    由于风电产业快速发展,再加上海上风电机组专业的复杂性,海上风电产业面临成本增加和人才缺乏等瓶颈,主要表现在,随着海上风电机组功率朝着“大型化”快速发展,与之相匹配的安装设备发展较为缓慢,海上风电施工、运营维护等专业队伍也缺乏。
    对此,张纪刚认为,应在新型风机结构、高端轴承、大功率发电机、新型纤维材料叶片、智能控制系统等前沿技术上实现突破。而包括AI、无人机、数字孪生等智能化技术,这些应用使得风电更加智能。这些技术通过信息化、自动化、可视化、智能化管理,对维持风电机组的高效稳定运行、日常维护方面降本增效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应围绕海上风电产业,引入高水平的科研机构与行业领军人物、专业化水平高的专业施工人才和运营维护人才,积极在海上风电产业内打造创新创业园、科创空间等,推动产业园区产研一体、产业升级。
    还应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使各种新想法、新技术、新知识的传播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进而增强园区内企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高学历高素质专业化施工、运营维护人才。提升人才在社保、公积金、落户、档案管理、医疗、住房等各个方面的服务水平,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风机研究领域。
    记者了解到,针对海上风电创新创业人才需求,山东乳山市作出有益探索,在市级人才工程设置海上风电项目配额,专项支持海上风电创新人才团队培育,并新设立1处人才驿站和50套人才公寓,计划用3到5年时间将乳山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海上风电产业人才集聚高地。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