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2-11-16 第05版:五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小店经济数里藏“机” |
前瞻的经营思路、数字化转型为小店带来勃勃生机 |
作者:
■本报记者陈明孙永剑马蕊 通讯员苏显中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731 |
|
|
|
|
|
|
刚刚过去的双11,让各地小店经济着实火了一把。当下,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小店经济也在悄然进行数字化转型,依托互联网和人工智能(AI)技术,采用数字技术降本增效,增强抗风险能力。 李克强总理近期强调,中国有1.6亿市场主体,这是经济发展最大韧性和底气所在。新颁布的《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也于11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推动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真切感受到,小店经济作为市场主体当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具有便民、灵活、创新、人气旺、特色强、贴近百姓、精准服务等优势,对于促进就业、扩大消费、提升经济活力、服务改善民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成都: 花卉市场站在数字风口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成都自古以来就有爱花、种花、养花的传统,不仅根植在成都人的居家生活中,也因遍植芙蓉而得名“蓉城”。 双11当日,在成都市锦江区万福花卉园区,记者看到整个园区有鲜花批发区、盆花区、植物区、根雕工艺品区、工程苗木批发区、休闲餐饮区等功能区,不少市民携家人、约朋友同行,逛花市、赏花、买花。 在锦江区万福花卉市场的盆栽区域,有上百家商家,销售着金钱树、发财树、幸福树等“吉祥”花语的室内绿植,杜鹃花、三角梅、桂花树等庭院植物,以及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多肉植物。一从事多肉植物盆栽销售的汪姓商家表示,由于该市场地处成都市三环路外,双11当日人流量大,平时逛市场的人不太多,若遇上雨天或者大热天,整个市场就很冷清。他说:“由于大家销售的植物品种大同小异,加上同行间相互杀价,利润越来越低。” 据汪老板介绍,近三年来受成都疫情反复影响,经营举步维艰。然而,今年初,当有抖音直播团队到现场与他商量开展合作时,因经常看到抖音上有植物电商直播,他便很爽快地与该抖音团队达成了合作。通过邀请园艺达人直播科普、推荐好物,让用户获得专业知识,进而购买包括多肉植物在内的花卉绿植和园艺用品,目前每个月有上万元销售额。“网上商场、网上购物是一种趋势,我们必须要抓住这个机遇。”汪老板补充道,“现在销售额一般,我相信随着销售渠道和人脉的积累一定会越来越好。” 步行不远,记者来到了万福花卉市场的鲜花批发区,这里有包括大大小小蝴蝶兰、多姿多彩玫瑰花、百合花、郁金香、非洲菊……上千种各类鲜花。据了解,除来自昆明、广州等主要产地外,市场还与成都青白江区铁路物流集散中心建成了伙伴关系,与欧洲、非洲、南美洲等几大洲的十几个国家的鲜花市场都有紧密联系。 据一李姓商家介绍,他已经从事鲜切花批发经营近二十年了,主要做蝴蝶兰、万寿菊、玫瑰花等拳头产品,每天从云南昆明发货到成都。李老板感叹说:“以前信息不畅通,同类鲜花有时囤积如山,有时产品稀缺,价格波动很大,经常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话锋一转,他说:“随着数字通信技术日益发达,鲜花批发市场价格日趋更加透明且平稳,那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李老板认为,现在的鲜花批发生意,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丰富业态和提高服务质量。他说:“除了每天保障满足各类到市场的批发零售供货外,我自学数字技术,建立了自己的网上商城,可实现线上同步销售,同时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并每天更新,以及加入了淘宝、58同城等销售平台,产品的销售量每年在不断增长。”“现在的网络视频发展很快,虽然人已中年,但我对新生事物始终抱有一颗好奇、上进之心,注册了视频号,通过视频来展示店里的鲜花和对鲜花的科普。开通两年来,目前已有近万个粉丝朋友,还时常有粉丝在网上购买鲜花。”他畅笑道,“照如此速度发展,要不了多久我就会成为网红,可以做直播带货。” 从数字小店经济,谈到2022年1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两位商家都认为,从统筹发展和安全、活力和秩序、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希望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一些可操作和适用性的电商知识培训和搭建相关平台,让商家在传统坚守中,拥抱数字创新前行。 北京: AI技术让影印小店迎来又一春 开业于上世纪90年代的金丽都影印中心,坐落在北京海淀区花园路上,见证了一条街近三十年来,影印行业的兴衰。 “小店刚开业的时候,正值这个行业的黄金期,天天加班到深夜,单是洗印胶卷和照片就让人忙得不亦乐乎。”小店老板韩先生回味着,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5年前后。最火的时候,这条长约2里地的街上,竟然满满当当地挤进了10几家影印店铺。婚纱摄影是每个小店上至老板、下至普通店员所必备的手艺。 然而,随着数码相机日益普及,生意就一点点冷清下来了,小店们纷纷关门、搬走、转行,如今,就仅剩下金丽都一家。 近几年,又赶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让小店的生意更是雪上加霜。 “然而,金丽都还是顽强地挺过来了。”韩先生不无自豪地说,这主要得益于经营思路前瞻,小店对数字技术接触较早,很早就开始了数字化转型。 在其他门店还热衷于传统胶片时,韩先生早早购买了数码相机;当其他门店纷纷效仿时,他已经把数码相机的性能和玩法悟透了。 如今,数码相机、数码成像、数码洗印这套活也已经接近市场饱和了,韩先生再度领先于同行,研究起人工智能(AI)技术在老照片修复中的应用。 当下市场上销售一些修复软件,能把一些发黄的老照片在瞬时间修复得焕然一新。但韩先生拿在手里的是“绝活”——凭借AI+photoshop技术,能够把许多已经磨损得面目不清的老照片,有些甚至只剩下个轮廓,通过三五个小时,就能恢复得如同刚刚拍出来的一样。 而运用传统的人工着色技术进行修复的话,则需要少则三五天,多则七八天,甚至有些破损严重的照片需要10天以上的实践进行修复。 许多60后、70后的朋友,家里珍藏了许多发黄磨损的老照片,都愿意拿到金丽都来修复,小小的影印店,生意又红火起来了。 目前,这块业务还属于薄利期,仅有20%的利润。但他相信,AI技术的前景是无比广阔的,必定会给这个行业带来又一春。 昆明: 来喝一杯数字咖啡 2020年疫情暴发前一个月,云南苦之道咖啡有限公司开启了昆明街头咖啡馆计划。 “疫情开始了,作为昆明南市区经济文化中心两条主干道的日新路、广福路,一时间只剩下蓝色围挡的阻隔。直到春节结束复工复产后,这两条路依然长期‘停摆’。”据苦之道咖啡创始人、云南苦之道咖啡有限公司董事长胡路介绍,当时,如果解除租期合约或者放弃店面计划都来得及,但是即使需要挤进蓝色围挡的夹缝里才能进出,位于昆明市日新路100号的苦之道精品咖啡品质生活馆,依然如火如荼地如期装修、如期开业。“疫情来时,我们更要加快装修,目的是让一杯咖啡在街头巷尾零距离地为在疫情里徘徊的人们加油!”胡路表示,让中国人喝上好咖啡,是苦之道咖啡的一个朴素愿望;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开设苦之道咖啡馆,目的就是让越来越多的百姓能真正了解云南的好咖啡,让有好咖啡相伴的生活方式走进千家万户,让很多求职者、创业者多了一个从事中国咖啡事业的新选择。 苦之道咖啡馆和众多咖啡馆有所不同:其以线下咖啡馆的体验、咖啡文化的推广、咖啡常识的普及、咖啡生活的引导为依托,逐步引导消费者用科技化、数字化赋能的好咖啡标准化产品赋能健康生活方式。 苦之道咖啡探索“好咖啡+N”模式。从股东结构上,积极倡导各行各业的能人志士加入,以一杯好咖啡为主线,运用数字技术,在线上推广开放式咖啡品尝,使之与股东职业特长、渠道、资源等方面契合,并积极推动咖啡赋能各行各业、各种场景。在运营模式上,始终以用户价值为主导,注重持续创新令客户感兴趣、切中其需求的方式,因此,苦之道咖啡根据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场景(包括数字化虚拟场景)的需要,分别拓展商业区咖啡小店、潮玩咖啡馆、乡村振兴馆、党建咖啡馆等,并正在积极筹建农贸市场咖啡馆。 从2021年5月开业起,苦之道精品咖啡品质生活馆还以“同一座城市,为什么我们好久不见”为主题,积极倡导奔忙在城市的人们,稍微停留为亲朋、为自己留住一杯咖啡的时间,彼此赋能分享、共同成长。同时,苦之道咖啡馆始终以大家越来越喜闻乐见的咖啡冲煮、拉花等基础培训为依托,在一杯咖啡时光里,培养了越来越多的咖啡冲煮能手和爱好者。如今,就连经常前往苦之道咖啡馆的不少青少年、儿童都已经能娴熟地手冲咖啡。因此,受苦之道咖啡馆影响,越来越多人认为,苦之道咖啡就是咖啡生活好教练。 “一路走来,饱受云南咖啡发现、挖掘、推广过程的漫长和孤独。”胡路回忆,自己当初进入咖啡行业是为了让偏远咖啡种植区“老人有钱看病,孩子有钱上学”。如今,仅就昆明而言,雨后春笋般鳞次栉比的咖啡馆,无声地传达着国人对咖啡产业的投入与期待,还展现了国民对咖啡需求日益提升。 走在城市街头巷尾,细心的人们会发现,那些熟悉的小店,正悄然进行着数字化转型,为百姓送上数字化温馨服务…… 图1为云南苦之道咖啡店内顾客在调制咖啡 本报记者马蕊/摄 图2为成都市锦江区万福花卉园区 本报记者陈明/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