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2-11-08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理性看待中药店跨界卖咖啡 |
|
作者:
■付彪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246 |
|
|
|
|
|
|
在药店来一杯手冲咖啡,吃完创意点心,再去接受中医问诊……最近,京城老字号白塔寺药店办起养生咖啡馆“耀咖啡”,试营业期间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经调查发现,类似的中药店跨界卖咖啡、奶茶店和咖啡店增加“中医养生”类饮品,已成为一种新时髦。不少消费者在享受“养生”饮品奇妙味道的同时,也好奇是否真能有“疗效”。 中药店跨界卖咖啡并不是新鲜事。早在2019年,北京同仁堂就成立了“知嘛健康”新品牌,致力于国潮养生新主张,2020年打造了“知嘛健康咖啡”,将同仁堂的养生特色混搭进咖啡文化,推出了枸杞拿铁、罗汉果美式、益母草玫瑰拿铁等“药材”咖啡,并在成立第一年就创下了单店销售额超2000万元的好成绩。北京同仁堂“知嘛健康”品牌宣传负责人曾表示,计划未来3到5年内在全国开1000家门店,其中北京300家。 笔者注意到,在北京同仁堂入局之前,跨界咖啡赛道就已风起云涌,大咖云集。2015年,狗不理集团拿下了澳大利亚咖啡连锁品牌高乐雅在中国的永久使用权。2018年,中石油开发了“好客咖啡”;2019年,中石化推出了“易捷咖啡”。今年以来,中国邮政在厦门开设了第一家邮局咖啡店、狗不理包子成立了高乐雅咖啡食品(天津)有限公司、李宁旗下门店推出了“宁咖啡”……特步、华为、蔚来等也相继注册了咖啡商标。 有调研显示,我国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逐渐养成咖啡饮用习惯,2021年全国咖啡市场规模达3817亿元,消费者约3亿人。面对这样一个产品毛利率高、进入门槛低、市场规模庞大的市场,自然会吸引众多企业入局。但对于跨界企业来说,更看重的是以咖啡为媒介,提升自身品牌在年轻用户中的影响力。以同仁堂为例,其对“知嘛健康”有明确的定位,咖啡并非主业生态链上的一环,而是建立与年轻群体的联系,为进军健康新零售领域引流。从根本上讲,“中药店卖咖啡”是老字号通过转型寻求发展的一种新尝试。 但也应看到,“中药店卖咖啡”也需要相当的技术含量。跨界品牌,能引发消费者的尝鲜心理,进而获得关注,但不能以“一时网红”而论。有业内专家表示,隔行如隔山,咖啡对于品质、场景、服务体系和客户黏性都提出了更新要求,并不是有规模效应、有资金就可以玩得转。据悉,“知嘛健康咖啡”坚持使用“养生”食材,并加入流行口感元素,以提升对消费者的粘性,其背后“有专业医师把关,不用担心副作用”。尽管如此,两年时间过去了,目前北京同仁堂的咖啡店仅有十余家,与此前计划还有很远的距离。 不必讳言,在拥挤的咖啡赛道,跨界企业并不容易挤进来。那些从餐饮、茶饮行业跨界的企业,优势在于对行业较为熟悉,且具有连锁管理经验。中药店跨界卖咖啡,绝不能脱离了主业。让自己的“养生”咖啡真有“疗效”,还应在创新的同时,严格遵循中医施药的基本原则,包括有专业医师把关。对于消费者来说,养生也不能是盲目的,一定得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或者能够进一步咨询后再选择购买。如何把握品质与效率、成本与效益的双赢,恐怕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