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2-10-11 第06版:六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小玉米托起乡村振兴梦 |
黑龙江省舜丰农业发展庭院经济带动村民致富 |
作者:
■本报记者刘洁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494 |
|
|
|
|
|
|
时值收获季节,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花园乡齐心村村民苏庆绪心里颇有底气:他家房前屋后3亩地都种了玉米,再加上其他补助,一年有1万多元钱的收入,不用再担心给子女们增加负担。 齐心村去年与黑龙江省舜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舜丰农业”)结对签约,农户们无需签订销售合同、无需物品抵押,只要有种植意向,就可以从舜丰农业领取每亩500元的无息备耕资金。当年春天,舜丰农业给齐心村发放354亩地总计17.7万元无息备耕资金。 乡村振兴有了突破口 2019年,哈尔滨市总商会副会长、黑龙江313羊庄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聂生斌当选为大庆市餐饮商会会长。过去长期在农村工作的职业经历让聂生斌始终关注扶贫工作,如何按照精准扶贫行动的要求带领商会会员企业做好帮扶?聂生斌想到家乡出产的一款玉米,这种种植在村民家房前屋后小园子里的玉米,尽管产量不大,但口感却相当好。 从事餐饮业的聂生斌对食材有着极为苛刻的眼光,但在连续试吃一个月并进行专业检测后,他认定这个品种值得推广种植。 让好的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巨大市场,走向更多人的餐桌,从而实现齐心村村民的脱贫梦,这成为聂生斌的梦想。聂生斌和他的团队决定,立足齐心村,利用企业自身优势,打破传统玉米产品的边界,缩短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距离,利用齐心村庭院经济带动群众脱贫。 针对这款玉米产品销售链条过长,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脱钩,对产品把控力度不够等短板,聂生斌决定,利用此前成功打造600多家全国连锁店的经验,通过现代企业管理规范,精心打造这款玉米产品。 为实现产品从产地直达餐桌,聂生斌团队开始研究全新模式。由此,舜丰农业成立,一个专门针对这款玉米产品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应运而生。 据聂生斌介绍,舜丰农业聘请原链玉米研发者作为产品开发员,包揽所有加工环节的品质把控,确保从田地到餐桌全程质量跟踪和管控,并获得绿色有机认证。 而在销售终端,舜丰农业以“一人一店”模式销售10个品类的玉米附加产品,直达市民餐桌这一终端。为打开销路、覆盖更多人群,团队还研发了200多种主食,可以通过全国门店体系,覆盖更多消费者。 “一人一店不单是为了打开终端市场、实现有效覆盖,更是为了让更多人实现就业。”聂生斌说,这种新的运营模式,打破以往的产业界限,通过一、二、三产业的全链条融合,创建了一条从源头种植到终端食用、覆盖各个环节的安全食品通道,架起了一座连接农村田间地头和消费者餐桌的桥梁。 聂生斌选定“村里村外”作为这款产品的注册商标,“寓意打破地域,共品一片乡情。”但私下里,他和他的“三一三村里村外”团队更喜欢叫这款产品的“小名”——善粮,“是想表达这是一款保证质量的粮食。”团队成员陈志文说。 而今,黑龙江省舜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成为集种植、研发、深加工食品和销售于一体的企业。“村里村外”精品黄金玉米也成为黑龙江省知名的玉米品牌。 凭借这个项目,聂生斌实现了精准扶贫的目标,如今,他正朝着助推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 筹资补贴激励种植户积极性 为确保村民增收致富,在聂生斌的倡导下,舜丰农业与当地村民约定,不需签订销售合同,不需物品抵押,只要有种植意向,就可领取每亩500元的无息备耕资金。 这种新型合作关系的建立,源于聂生斌的多次调研:齐心村的小园玉米好,但是为什么农民不愿种?经过调研发现,是资金链出了问题,种植户们的耕种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积极性被挫伤了。 “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植户来说,种地最大的动力源自价值,但因为销路不好,粮款无法及时回到农户手中,农户的种植热情也在持续下降。”在项目论证会上,聂生斌心情沉重。黑龙江是玉米种植大省,但品牌不够响亮。“产品没问题,销路应该就不难。首先得尽快让玉米的产量上来,这就需要给种植户信心,让越来越多农户加入进来。”聂生斌表示。 从农村走出来的聂生斌认定:不能让农民吃亏。可是,之前的亏空怎么办?不拿出真金白银放到农民手上,就如同“纸上谈兵”。此时,聂生斌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以前的账,算我的!” 2020年夏天,聂生斌筹措资金,总计拿出930多万元补贴齐心村种植户。 种子还未种到地里,计划收购粮食款已攥在农民手中,这极大地激励了齐心村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我希望这款玉米能改变农民的生活甚至命运,我有信心做好这件事。”聂生斌坚信,只要产品过关,想办法打开销路,就一定能帮助农户实现丰收。 产业振兴是根本 从下定决心做这款玉米的品牌,到成立黑龙江舜丰农业发展公司,再到与黑龙江省农科院深度合作,开展科技兴农、科技助农,聂生斌带着他的团队帮助齐心村村民走上了富裕路。 到2022年,林甸县花园乡齐心村已有200多户农民参与种植,规模达400多亩。 齐心村原书记老潘是种植这款玉米的带头人,他告诉记者,这两年村民们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种粮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地还是那个地,人还是那个人,关键是有老聂他们那个团队。”为了实现真正的产业振兴,“三一三村里村外团队”与齐心村做了几点约定:粮食出村粮款必清;无需担保,免息发放助农乐资金;未种粮先发钱;定期看望慰问困难农户。“现在大家都盼着团队成员经常来村里,是他们的信任让村民更有信心。”老潘说。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农民增收。”如今,聂生斌通过“玉米棒农民种,小园子大文章”的战略,在哈尔滨、大庆等多地推广种植,积极参加“万企兴万村”行动,同时也带动更多合作伙伴加入到这款玉米产品的市场推广当中。 2022年9月21日,作为哈尔滨市总商会副会长和延寿县兴山村名誉村委会主任,聂生斌带着他的团队与7名企业家一起再次赶赴兴山村开展调研。如何把这款玉米与兴山村的发展结合起来,聂生斌又开始了他的盘算。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退役军人,一名从农民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聂生斌的目标十分坚定:“希望将‘村里村外’玉米送往全国各地,用玉米托起一个个乡村振兴梦。”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