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2-09-13 第06版:六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一位职业新农人的乡村振兴实践 |
创新“关键环节托管”服务 瞄准“解放农村劳动力”目标 |
作者:
■本报记者刘可通讯员陈立颖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639 |
|
|
|
|
|
|
秦岭脚下,渭河沿岸,一群新农人,通过10余载耕耘积累,用企业创新实践,打通一、二、三产业;用多维度产业突破,惠及乡村;用科技互联思维,重新定义区域农业服务。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正是果树落果后的季节,在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一些村落果园上空,许多架无人机正在盘旋,时而俯冲,时而停驻,密密地在低空织出一张张均匀的网。 “我们现在让职业农民变得简单,就是为了吸收年轻人。你让年轻人去拿个铁锹翻个地,他肯定不愿意;但是你让他拿个无人机遥控器去地里试飞,他肯定愿意。”陕西众智朗坤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熙笑着说。 这个34岁返乡创业的“年轻资深新农人”,带着更加年轻的团队,用整整10年田间地头的产业实践,培养无人机手150余人,飞防操作面积累计达到20万亩。他和团队创立以耕、种、收、管、售等农业“关键环节托管”为主的创新服务,目前已创建出集农资供应、技术集成、农机作业、信息共享和营销等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达到全产业链覆盖,成为京东智慧农业共同体成员单位,被中国农技推广协会授予全国统防统治星级服务组织。 “农业创业有它的特有生态,我们的战略就是紧紧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注重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与服务的顶层设计,以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夯实大国粮仓根基为目的,积极应用现代农业主推技术和农机设备,提升农机专业服务能力,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林熙介绍说,目前,企业已签约行业专家教授30余人,累计为果园土壤病害提供解决方案1000余份,培训农户5000余人次,测土配方施肥面积两万余亩,打造专业、精细、特色的多物种、多模式农业社会化服务。 目标:解放农村劳动力 记者了解到,在宝鸡市眉县政府的支持下,目前,朗坤农业创新服务的“关键环节托管”土地已经接近两万亩。据当地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托管服务主要解决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把劳动力从田间地头解放出来后,既可以增加新的劳作产出项目,也可以增加本地工厂就业,还可以进行一定程度劳务输出。 林熙介绍,以果树土肥管理为例,果树托管的高峰一般是果子采完之后才集中管理,“土肥管理分很多种,先是越冬肥,春季结完果子修剪完之后要上‘月子肥’,这是我们的行话,等于果树“坐完月子”了,需要补一补;过完年之后马上要发芽了,要上‘萌芽肥’;到五、六月份开始膨大时,要上‘膨果肥’;六、七月份膨果结束,需要颜色更好看一点,这时上的就是‘增色肥’,都是跟时间紧密相关。” 目前,眉县政府为农民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进行了一半费用的补贴。 “在我们没托管之前,农民打药是这样的:花220元钱买来背负式打药机,再去药店买药稀释,自己背着沉甸甸的桶去地里手动打药。1亩地大约要打5桶药,一个中年劳力要花整整一上午才能完成,还不算休息以及换药买药的时间。进行托管后,我们采用值班无人机和植保坦克打药,只需15分钟,而且覆盖面很全,农户非常满意。而这样的服务我们一年只收200元,打4次药,平均每次50元,其中包含药剂、质保机械费用和保险成本。目前,政府给农户补贴100元,等于农民只花100元就可以享受到一整年的科技托管服务,真正把劳动力解脱出来去做其它事情。”林熙介绍说。企业进行农业生产资料集采、收售以及现代农业农机技能人才专业培养,最终助推农业走向品牌化。 宝鸡市工商联相关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如果这种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可以推广到10万亩土地的托管,就可以形成集中连片的规模化效应,解放出超10万人的农村劳动力。在“万企兴万村”行动中,如果10万人去参与创业,或者去就近的村企上班,一方面增加就业,一方面补充产业链熟练工种,最终可以形成全民参与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这个场景非常值得期待。 职业新农人的实践与情怀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这是中央提出的新要求。作为一家涉农民企,朗坤文化响应号召成立了培训事业部,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就做出了生动实践。 培训事业部与杨凌现代农业干部学院签署农业人才培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大力推进农业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创新,整合全国涉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经营主体等精英人才,建立形成雄厚的师资智库。 “我们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以选、育、用一体化培育为路径,培训与教育并举,加快培养农业农村现代化亟需的高素质农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保障。”林熙说。 记者从杨凌现代农业干部学院了解到,目前朗坤文化联合多家单位重点培训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管理干部,包括农业科技人才、涉农企业家、高素质农民等达到1万余人次,并获得“新时代三农干部人才教育培训示范基地”“三农理论政策研究示范基地”和“乡村振兴创新实践示范基地”等诸多荣誉。 事实上,大学毕业后,林熙从城市返乡创业的第一站就开始开荒、建棚、种菜,带动当地农户成立农业合作社,这一干就长达8年。后来,由于当地猕猴桃市场的需求旺盛,林熙开始拓展农产品产地仓储冷藏保鲜和冷链物流运营等农产品电商市场开发,并投资新建气调保鲜冷库40座,库容3000吨,双通道选果线2座,每小时可自动选果品进行重量分级达3吨,年中转及储藏鲜果7000余吨,年电商销售额4300余万元,完成了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的提档升级。 从种植到推出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培训,林熙可以随口报出全国和陕西省整个农作物精准的季节生产数据,在打通产业、不断拓新路径上,在漫长的10年创业过程中,这个沉稳的年轻人独自经历的孤独和困难可以想象。但无论在田间地头耕种,还是带着农户一起创富,亦或成立各级职业农民协会共促交流合作,林熙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从未忘却作为新农人的使命,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创新。 “让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离不开从粮油作物向果茶经济作物领域拓展延伸。农民几乎都有一个来自实践的朴素认知:种地是基础,果蔬才是增收。要助力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应服务于能为他们提供增收的领域。这是我们业务创新始终坚持的战略方向。藏粮于技,让更多的年轻人重新热爱土地,也是作为科技型农企参与到‘万企兴万村’行动中的未来重点以及贡献智慧和力量之处。”林熙表示。 (图)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林熙带动当地农户共同成立眉县华盛果业专业合作社,基地种植的无花果当年获得了大丰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