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2-06-24
2022-06-24 第08版:八版 【字体】大 |默认 |

“618”大促商家集体“追业绩保利润”

呈现出新一轮“预售定胜负”特点 为全年消费回暖吹响号角

作者: ■本报记者刘战红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88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618”年中大促为消费复苏按下了“快进键”。截至6月18日,2022年的“618”,京东平台累计下单金额超3793亿元,再创新高;拼多多家电全品类销售自5月23日启动以来,其规模同比增长103%,实现翻倍;抖音电商大促直播总时长达4045万小时,商城场景带动销量同比增长514%。
    为了吸引消费者,“618”期间各平台都拿出了满满的“诚意”:天猫主推“跨店满300减50”,京东主推“跨店满299减50”,拼多多主推红包、百亿补贴、满300返50,而抖音商城相继推出“满99减15”“满199减30”“满299减45”……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次年中大促呈现出新一轮“预售定胜负”的特点。以美容护肤行业为例,魔镜数据显示,预售额占“618”总成交额的比例已由2021年的38%提升至2022年的46%;大促前3天的成交额占比也由2021年的54%上升为2022年的64%。预售已经成为大促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品牌商的比拼,多数在预售期间就已经定下了胜负。
    另据一些品牌介绍,聚集性销售的转型为商家带来的是“赚名不赚利”。近年来,“618”的实质形态已逐渐由“拉动增长”转为“聚集销售”,大促本质上相当于“把一段时间内的销售额聚集到短时间内释放”。对于商家而言,在大促中的销售额排名能够起到很好的品宣效果,但未必能大幅盈利。对于成长期的品牌,大促的增速一定程度上反映品牌增长势能,是一个重要指标。而部分处于成熟期的老品牌或不会特别注重大促的销售额,它们的重心在利润率更高的日常销售上。
    有业界人士分析指出,此次“618”,各大电商平台比以往更加直接清晰的促销规则和力度更大的优惠程度,实际上都是为了能够提高品牌商家的参与意愿和消费者的消费热情。但对于大部分品牌来说,赚钱并不是首要目标,追业绩、保利润才是关键。
    不可否认2022年的“618”是近年来面临最多考验的年中大促。特殊环境下,无论是各大电商平台还是品牌商家,都卯足了劲儿试图在上半年的最后关头提振一波业绩。虽然多个电商平台的交易额均创下新高,但数据已表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动都已经发生明显转变。
    “随着‘618’落下帷幕,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也浮出水面,那就是消费者对于电商购物节的热情正在减退。”有分析人士表示,随着消费者物质水平提升,大部分刚需消费品比较充足,消费更多变成减压、满足情绪需求的行为,大促愈发承担了通过集中狂欢式的购物体验来刺激消费需求的方式。
    事实上,疫情影响下全国范围内的物流效率降低,在很大程度上也打击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再者,每年“618”电商平台的增多,还让消费者的消费取向变得理性和冷静。尤其是受疫情影响,减少非必要支出似乎已经成为大部分消费者的共识。
    纵观今年的“618”,虽然各大电商平台都拿出了超越以往的优惠力度,但依然有部分品牌还是因为物流、产能以及流量成本等原因放弃了今年的“618”,而部分参与商家也无法在优惠力度上作出太大让步,因为利润已经因为成本上升和停工影响而损失,若因大促而大幅降价,则会损害到品牌自身。
    不过从各大数据报告来看,随着每年电商大促节点的越来越多、流量营销成本的水涨船高以及政府对各个电商平台之间垄断局面的打破,消费者的关注重点也从以前的高折扣、低价优惠转向了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以及消费体验上。
    尽管如此,“618”依然为市场带来一轮消费热潮。权威人士认为,今年的“618”,意义非同以往。由于国内消费需求收缩,对实体企业冲击较大。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普遍面临订单减少、销售下降、循环受阻的问题。随着多地疫情开始平稳,经济复苏政策落地,市场消费需求将会逐步企稳回升。可以说,2022年的“618”年中大促已经为全年消费回暖吹响了号角。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