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2-06-24
2022-06-24 第05版:五版 【字体】大 |默认 |

8000亿元信贷额度精准驰援基建

新增投放预计不低于2.5万亿 水利、城镇化等成资金投放重点领域

作者: ■董潇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757

    近期,受到复杂国际环境以及国内多地散发疫情的影响,中国经济也面临较大的压力。政府出台的系列政策中,要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备受关注。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介绍称,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金融助力稳定经济大盘的重要抓手。应发挥好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的作用,调增政策性开发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指导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加快项目储备,抓好任务分解,强化考核激励,优化贷款流程,提高基础设施领域的贷款投放能力。
分解资金 国开行体量最大
    央行公布数据显示,4月人民币贷款仅增加6454亿元,5月新增贷款反弹至1.89万亿元,但结构仍然难言乐观,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仍然乏力。一揽子政策要求,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要优化贷款结构,增加贷款投放。
    政策性银行指国开行、农发行、进出口银行三家银行。多年来,三家政策性银行为中国的“两基一支”(基础设施、基础建设、支柱产业)提供金融服务,特别是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在8000亿元新增信贷额度的分配中,国家开发银行(下称国开行)占最大头,额度是4000亿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下称农发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下称“进出口银行”)的额度分别是3000亿元、1000亿元。
    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国家开发银行发放本外币贷款2.99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新增6500亿元;2021年末农发行贷款余额6.69万亿元,比年初增长5500亿元;进出口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超过3.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500亿元。加总来看,三大政策性银行2021年新增信贷规模为16500亿。
    此次国常会要求“新增政策性开发性信贷额度8000亿”,相当于三大行去年新增信贷规模的50%,加量十分明显。
    考虑到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靠前发力,今年初政策性银行确定的2022年年度信贷投放计划肯定不会低于2021年,再加上此次新增8000亿额度,2022年三大政策性银行全年新增投放计划预计不会低于2.5万亿。
    资金投向何处?
    自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后,基建投资一直在加码。
    对于全面加强基础设施的方向和重点,3月29日召开的国常会指出,今年再开工一批已纳入规划、条件成熟的项目,包括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等重大引调水、骨干防洪减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建设和改造等工程。这些工程加上其他水利项目,全年可完成投资约8000亿元。这一目标相比2021年实际完成额增长5.6%。4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作出部署,提出要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科技、物流、城市、农业农村、国家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
    可以看出,水利项目是发力的重点之一。6月17日,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表示,2022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完成要超过8000亿元,争取达到1万亿元;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必须更多利用金融信贷资金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
    国开行副行长周清玉表示,国家开发银行各分行要进一步密切与各级水利部门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独特作用,统筹谋划资金支持方案。要抓住有利时机,用好用足现有政策,加快贷款投放,切实形成有效投资。
    此外,新一轮城镇化升级,也或是此轮信贷投放的重点。随着稳增长的压力逐渐增大,新一轮城镇化已然开启;疫情中暴露的老旧小区问题,也再次提升了城市更新的迫切程度。并且,政策性银行采用货币化安置来定向解决房地产去库存的案例尚未远去,当前再次提出政策性银行增加信贷额度用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离不开城市更新这一典型领域。
    从当前的大环境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支持地方政府进行基建投资也有若干硬性要求,如是否能够实现有效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目标,以及是否能够项目收益自平衡、不增加政府隐性债务以及城投负债率。而市场化运作、一二三级联动开发的城市更新项目,完美契合了以上几项要求,叠加当前城镇化与部分区域地产周期的影响,未来的还本付息风险也在较低水平,政策性银行实施中所遇到的困难也会相对较少。
    因此,在政策性银行的支持下,今年下半年将是城市更新项目落地的小高峰。在政策性银行贷款的助力下,不仅二三线城市的城市更新项目将得到有效推动;人口较为集中、需求较为旺盛的县城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城市更新机会,助力县城实现新型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的目标。
    资金来自何处?
    要适应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资金来源也是关键。今年一季度基建中长期贷款增速和增量出现下降。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末本外币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余额30.26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比去年末下降2.1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1.39万亿元,同比少增2513亿元。业内人士表示,8000亿信贷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发债来补充。在过去政策性银行四轮信贷扩张中,都会伴随着债券发行的大幅扩容。目前,债券利率处于较低水平,政策性银行通过发行债券能够有效兼顾融资成本,即预计8000亿的信贷资金将主要通过发行债券予以补充。
    一位接近银行内部人士表示,此次基础建设融资需求,对资金贷款周期需求较长,此前PSL(抵押补充贷款)虽然利率低,但是周期较短,通常为一年,可以展期,但展期次数一般累计不超过4次。专家称,专项债券继续加快发行、使用,保证可用于基础设施投资的财政资金较为充足。同时引导银行为基建项目提供规模性长期贷款,可一定程度上对冲城投融资、土地收入下滑对基建资金来源的拖累,预计未来基建相关的融资需求将成为稳信贷的重要力量。
    据了解,2021年,三家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合计发债约5.56万亿元,同比增长6.82%。最近三个月,三家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的月均发债规模接近5000亿元,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光大证券王一峰表示,2020-2021年政策性银行贷款与债券的配比均维持在80%的水平,若2022年依然维持这一比例,预计2022年政金债净融资规模约3万亿,较2021年多增1万亿。不过,考虑到后续贷款利率仍处于下行通道,特别是按揭贷款利率下行空间较大,债券资产对于银行而言配置性价比会有所提升。对于部分面临信贷资产荒压力的银行而言,配置需求的释放,会缓释政府债券供给带来的冲击,进而起到利率稳定器的作用。
    (图)2022年5月,国务院公布《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加大金融机构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业内专家表示,此举是应对经济下行,对冲市场主体信贷需求走弱的重要举措
    (国开行信贷投放)(近年来政策性银行政金债占总负债比例逐渐提升)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