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2-06-22
2022-06-22 第07版:七版 【字体】大 |默认 |

创新转型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作者: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881
    2021年,永卓控股营业收入超1200亿元。千亿级企业如何打造?永卓控股走好多元化发展之路,在转型升级中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优化企业创新生态
    2021年6月,永卓控股旗下永钢集团的7件发明专利,获得了金融机构10亿元的发明专利权质押融资,创造了苏州市单次专利权质押融资金额历史新高。
    “这些专利包括细晶高强建筑用钢产品、绿色低碳产品、高强特种焊接材料等6件产品相关专利,以及一件核心工艺技术,都是永钢的核心专利。”永钢集团副总裁黄跟平说。
    专利书变成“纸黄金”,彰显永钢“硬核”竞争力。这份竞争力,来自科技创新。
    借外脑引外智,永钢集团与钢铁研究总院、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积极搭平台聚合力,已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
    科技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围绕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永钢与北京科技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多所职业院校合作建设“永钢企业学院”“永钢班”,培育一批理论知识扎实、技能技艺精湛、具备创新品格、拥有工匠精神的应用技术人才;在多所院校设立“永钢奖学金”“永钢基金”,以奖助学,激励学子立志成才。
    科技创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推动永钢实现产品结构“普转优、优转特、特转精”持续迭代升级。目前,企业优特钢比例已超70%。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大规格直接切削贝氏体材料、马氏体耐热焊丝钢SA335P91热轧盘条两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截至目前,企业已拥有授权专利878项,其中发明专利271项。
    据悉,永卓控股各产业板块年科技投入总额超37亿元,强化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在旗下骐骥焊材的数字工厂内,自动化产线开足马力,一盘盘打包好的“明星产品”被装入纸箱,准备发往下游客户。作为永卓控股在高端制造产业链的先锋军,骐骥焊材深耕核心技术攻关,创新研发各类高端焊丝产品20余种,有效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
    旗下绿普资源加强年轻化、专业化团队建设,努力为员工构建开放、互动、高效的知识产权人才交流互动展示平台,激发思想碰撞,凝聚工作合力。目前,资源利用研究室硕士及以上学历成员占比100%。今年,绿普资源又新增了奖励机制,设立了科研课题、降本增效等奖项,进一步增强员工创造热情。成立近两年,绿普资源已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2项,以专利促创新,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推进智能化与数字化建设
    瞄准数字经济“新赛道”,跑出转型升级“加速度”。长期以来,永卓控股多个产业板块围绕“智改数转”,大力构建实时互联、柔性制造、高效协同的“智能制造”体系,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你能想象,如今买钢筋可以像买菜一样方便吗?这在永钢集团就可以实现。永钢开发实施“特种合金棒材全流程智能化改造升级项目”,打造了全价值链运营及协同研发平台、网络协同可视化制造平台、制造全流程节能及安环管控平台,让钢材交易不仅实现了按需买,还能按需“种”。
    “叮咚!”永钢云商平台上跳出一个新订单——采购一批特种合金棒材。依托全价值链运营及协同研发平台,永钢根据客户需求制定个性化生产方案,智能生成原材料采购、生产排期计划等。据介绍,全流程智能化从客户发布需求或下单的那一刻便开始了,当客户需要一款全新产品时,平台将自动推演研发进度等,全方位保障客户权益。
    当特种合金棒材开启生产之路,“沿途”所有车间的智能化平台便已经准备好了。从配料到半成品,再到最终的成品,网络协同可视化制造平台将统领智能生产全局。借助能源管控及优化系统、安全生产信息化管控系统、环境监测与监控系统等智慧系统,在产品的诞生之路上,全新打造的节能及安环管控平台则将绿色基因融入生产全流程。
    2021年,永钢集团“特种合金棒材全流程智能化改造升级项目”获批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项目。
    以智能化改造、大数据等赋能生产制造,永卓控股在智能化、数字化建设道路上持续前进,企业上下随处可见智能化的影子。
    工地人员进出情况怎么样?项目进度如何?现场施工情况怎么样……登陆永卓控股旗下精筑集团的“智慧工地”平台,一个细节丰富的“云上工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去年3月,精筑集团信息指挥中心上线了“智慧工地”云平台,打通了项目部、生产基地与公司总部之间的数据链和管理渠道,实现了对各建筑工地安全、质量、环境监测、项目进度等情况的统筹管理,助推企业管理精细化、集约化。
    在旗下宏泰物流码头堆场,无人化矿粉转运装置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与其它装备不同的是,只要码头中控室设定好堆取料参数,这台机器就能一键自动作业。此外,宏泰物流还上线了生产运营管理系统,具备生产管理、气象监测、码头调度、库场管理、商务运营等多项功能,业财一体,实现各环节数据交互、信息共享,促进企业高效协同。
    截至目前,永卓控股已建有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个、江苏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5个、苏州市示范智能车间5个。接下来,永卓控股将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助力企业提质增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能。
    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永联小镇是永卓控股有限公司所在地,也是永钢集团的发源地。勤劳富有创意的永联人,把景区和厂区这个“矛盾体”有机融合,绘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画卷。
    绿色低碳首先体现在环境的保护上。2012年起,永钢集团累计投入超60亿元,从水、气、声、渣等方面全方位加强环境综合整治。
    日前,永钢集团在上交所成功发行2022年绿色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专项用于碳中和)。本次科创债募投,旨在对富余的高炉煤气进行综合利用,应用国内最具领先性的超高温亚临界发电技术,将发电热效率提高到40%以上,发电能力提升8%~10%。新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预计年温室气体减排量能达到42.2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近年来,永钢集团深度推进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全方位、高标准、快节奏地推进环保项目建设,让厂区及周边天清气爽、景色宜人。
    “永钢3台烧结机脱硫脱硝装置全部采用了活性焦脱硫脱硝工艺,能实现脱硫、脱硝、脱颗粒物、脱重金属、脱二恶英‘五脱’。”永钢集团安全环保管理部环境管理师赵健东介绍说,2019年,企业完成所有烧结机机头烟气的脱硫脱硝超低排放改造和自备电厂烟气脱硫超低排放改造;投资7亿多元,实施原料堆场大棚封闭项目,覆盖铁矿石、焦炭等,堆场面积达35万平方米。
    永钢积极开展清洁运输改造,率先在苏州地区投用了20辆电动重卡,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20吨。电动重卡运输将永钢清洁运输比提升至80%以上,帮助企业建立全流程超低排放物流体系。
    守护澄澈蓝天,企业还建立了无组织排放治理设施集中控制系统,通过全厂超低排放一体化管控治平台,能够查询所有无组织排放源附近监测、监控和治理设施运行情况以及空气质量监测微站监测数据,实现一屏看全厂、一键治超标、一网管超排。
    永联小镇与永钢集团河道相通,围绕“提升水源水质、优化过程用水、减少末端排水”的发展思路,永钢集团还开展了一系列护水节水技术改造。
    永钢集团能源部部长何正江介绍,企业在钢铁行业率先打造闭环式管理水系统,建立了统一的工业水智能管理平台,提高了综合用水效率和能源使用率,减少了碳足迹。
    自2008年起,永钢集团相继投入2.3亿元,建成2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4万吨;建有111个单元水循环系统,水循环回用率达100%。
    不仅如此,旗下环保板块绿普资源、金城永联也在厂区实行雨污分流,污水统一处理加工后,回用于生产生活。宏泰物流将码头平台表面初期雨水和清洗废水集中收集处理,回用率达100%。同时,建设船舶生活污水收集项目,实现了靠泊船舶生活污水“零排放”,获评“三星级江苏绿色港口”。一个个扎实的举措,一点点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都是永卓控股坚定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循环经济是实现绿色低碳的“最优解”。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钢渣、含铁锌尘泥等固体废弃物。如何解决固废处理难题?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灰白的墙面、波浪状的墙体、坡屋顶……近日,一批3D打印核酸采样房在张家港市南丰镇、乐余镇等核酸检测点亮相。“这是由钢渣废弃物研磨调制成的‘油墨’打印出来的房子。”绿普资源总经理钱丽英介绍,公司用3D打印技术来解决钢渣处理难题,产品生产过程大大减少人工干预,基本实现绿色生产“全流程”。在绿普资源,钢渣还可以作为沥青原料,助力“海绵城市”建设。
    此外,钢铁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含铁锌尘泥,也在这里经历着“变废为宝”的神奇之旅。冶金尘泥资源化处理项目通过将尘泥配料后直接还原,生成“DRI”,也就是主要用作电炉炼钢原料、转炉炼钢冷却剂的“直接还原铁”,并将锌、钠、钾等元素以粉尘形式进行收集。
    “相较于传统工厂,我们的转底炉生产线还创新运用了‘水洗’工艺,通过‘洗’去粉尘中有害物质含量,既避免了耐材腐蚀,还提高了产品质量。”钱丽英介绍,整个工艺流程不新增固体废物,无污水排放,全部循环利用,车间粉尘排放均达到超低排放标准,真正让“固废不出厂”成为现实。
(图)特钢生产线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