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2-06-22
2022-06-22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网络求职需警惕“馅饼”变“陷阱”

作者: ■杨玉龙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038

    小周在网上找工作时,看到苏州某集团的招聘广告,第二天小周赶来参加面试,交了照片费、饭卡费、住宿押金等。正当他期待满满准备上班时,却发现一切都变了样。工作内容完全不同,允诺的待遇根本无法落实……想到缴纳的1000多元押金,小周试图联系面试时的“主管”“人事部经理”,却再没有了回音
    事实上,上述求职者的经历,并非是个案。一些网络招聘宣称“钱多事少”“月入上万”“不限经验、不限技术”……但也极有可能是不法分子精心编织“甜蜜陷阱”的诱饵。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利用网络招聘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中,有一些人是由求职者变为诈骗人员的。也就不难想象,一些“甜蜜陷阱”更具有迷惑性。
    借助媒体报道来看,这类网络招聘求职骗局一般都有固定套路。犯罪分子招募业务员,“挂羊头卖狗肉”在网上发布虚假的高薪招聘信息;等求职者上当,前来参加面试后,犯罪分子会在面试现场装模作样问一些简单问题,然后以住宿押金、办证费、资料费等名义,向求职者收取钱财收入囊中。求职者很可能找不到称心的工作。
    针对上述,求职者当引起高度重视,增强防范。一方面,要选择正规的招聘网站选择职位,对一些不靠谱的招聘信息切莫盲从盲信;另一方面,对一些低门槛高收入的工作提高防范意识,入职前要仔细了解公司情况、工作内容。同时,一旦发现违法犯罪行为,要注意保护自身,并及时和警方取得联系,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
    强化对网络招聘行业的规范化发展至关重要。各有关部门当按照《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强化举措,强化对互联网招聘的治理。比如,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网络招聘服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加强网络招聘服务诚信体系建设,健全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合作,提高对网络招聘服务的监管时效和能力。
    须加大对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查处网络招聘服务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提供虚假招聘信息、违规收取费用、未经许可擅自从事网络招聘服务等违法活动。这些应成为常态化举措,持续优化求职就业环境。同时,也有必要加强对相关案件的宣传警示,以切实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与能力。
    此外,据报道显示,这些利用网络招聘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中,有一些人是由求职者变为诈骗人员的。主要是因为当事人意识淡薄,又难以抗拒不劳而获的提成和奖金,心存侥幸,最终陷入犯罪的深渊。所以,对于个人来讲,应增强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切莫因为无知任性践踏法律红线,更导致自身难逃法律制裁。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