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2-06-07
2022-06-07 第07版:七版 【字体】大 |默认 |

安徽庐江:家门口“微工厂”打开百姓致富门

作者: ■通讯员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14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下乡,把工厂办到村头,并鼓励经济能人返乡自主创业,让村民足不出村,在家门口打工挣钱。
    据悉,庐江县建成了200多个“微工厂”,涵盖电子、纺织、五金制造、渔网和食品加工等多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带动4万多村民就地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多元。
    一张小渔网 兜住钱袋子
    早上5点多,庐江县石头镇三拐村渔网加工厂就开始热闹起来了,织女们伸网框、织网口、挂网角,一张张渔网渐成雏形。
    “在这里织网,既不耽误种地又能带孩子,一天最少能挣60元。”村民钱良英手拿渔网针,熟练地“穿针引线”,有序地加工渔网网箱。晨光打在她的脸上,笑容显得愈发灿烂。
    “手工渔网编织技术含量低,一学就懂,随时随地能干活儿。”钱良英说,“受疫情影响,出门打工也不方便,能有份稳定的工作心里踏实多了,我们现在比着看谁织渔网织得多、织得好、挣得多。”
    “我们村编织的渔网远销国外,一批订单还没加工出来,新的订单就来了。”石头镇三拐村党委书记徐超自豪地说,厂房里的成品渔网大多数是妇女在家中加工完成的,镇上的渔网企业经常免费为这些“巧媳妇”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织网技术,“毕竟是出口产品,质量是要保证的。”
    “村民现在抢抓时间编织渔网,干劲越来越足。”徐超说,渔网编织操作简单,活儿不但轻松,而且容易上手。因为工作对时间、场地没有限制,加上每月能及时发工资,所以厂里的人员相对稳定,除去在工厂加工外,部分小配件可以带回家加工。
    据悉,目前,全镇拥有渔网加工“微工厂”680家,各类渔网织机3100台套,龙头销售企业22家,规模以上企业有8家,有自营出口权企业5家,带动周边2万多名农村青年、妇女就业,年渔网销售量达5万吨,年产值达11.8亿元。
    一把小雨伞 撑开致富门
    “这2万把雨伞即将发往河南,价值10多万元。”近日,正在往集装箱里上货的庐江县冶父山镇幸福村雨斯伞厂负责人张春柳高兴地说,“咱们村的雨伞现在有100多个品种,每天有3000把雨伞从这里走向市场。”
    幸福村山多地少,村民居住分散,青壮年外出务工,其他人特别是妇女赋闲家中,增收困难。2005年,张春柳与亲友商量,共同投资1000万元,在家乡办起了雨伞来料加工厂。她告诉笔者:“雨伞来料加工成本低、技术要求不高,且见效快,是农村致富的好路子,现在已经吸纳260名当地村民就业,最多的一年可拿到4万多元工资。”
    让工业下乡,在村里建设“微工厂”,既能解决企业的招工难,又能让富余劳动力找到增收机会,这是幸福村里的“幸福事”。
    据悉,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富裕起来,幸福村还依托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交通便利优势,积极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把以雨伞加工为主的来料加工业作为兴乡富民的新产业来抓,使该村成为伞业品牌的装配基地。现在,该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雨伞加工装配专业村,各个村民组都设有装配点的“微工厂”,多的三五十人,少的也有10多个人,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就把活干了,钱挣了。
    幸福村党总支书记杨玉介绍:“目前,许多在外地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创业,为满足他们扩大规模的需求,村里的雨伞生产功能区正在加紧建设,并制定具体措施,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展个体经济、能人经济,投身全民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让小雨伞撑开百姓的致富门。”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