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2-05-18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家用摄像头也要谨防“侵权” |
|
作者:
■杨玉龙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055 |
|
|
|
|
|
|
近年来,多种价位、功能各异的家用智能摄像产品不断涌进市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家用摄像头解决小偷“光顾”、车被剐蹭、老幼安全、宠物安全等问题。但与此同时,这些摄像头又给人带来了新的“烦恼”:邻居的日常出行不可避免地入镜、别有用心者借个人安全之由偷拍他人影像、云端存储视频存在被兜售的隐患…… 安装家用摄像头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安全,比如,有的是为了实时观察孩子、年迈父母或宠物。对于安装者来说,安装摄像头不用耗费太多金钱和精力,就能收获一份安全感,很值,但同时,安装不当的确可以造成侵权之害。例如,除了涉嫌侵犯邻居隐私外,家用摄像头还存在云端存储视频被泄露的风险。 家用摄像头使用之惑亟待破解。对于安装者来讲,应该认识到,摄像头的安装使用应以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界限。民法典中对隐私的定义包括了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对此,安装摄像头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均不应该对他人隐私权、个人信息权益等合法权益造成侵犯。 家用摄像头的安全性能需要进一步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家用摄像头之所以容易被破解,原因就是部分厂商缺乏安全技术支持,廉价杂牌的摄像头没有数据传输加密,在上传云端的时候很容易遭到攻击。针对此,厂家应该重视起来,通过持续完善相关软件和硬件技术,克服技术缺陷,减少安全漏洞导致的侵权事件出现。 也应在家用摄像头安装管理方面多下功夫。尽管目前我国小区住户自主安装智能猫眼和摄像头不需要获得物业批准。但是,相关物业也不能对此置之不理。比如,有专家就建议,业主大会等业主组织可以对业主是否能在社区公共区域设置私人监控实施限制性规定。于此,面对家用摄像头带来的邻里矛盾纠纷,小区物业可以积极介入,多措化解。 此外,也须借力法律手段。比如,有的将云端存储视频变成明码标价的“商品”或引流工具。而在一些社交平台或贴吧中,经常有诸如“××视频监控流出,速看”等帖子或留言,且配有“可打包购买”或“视频监控出售”等字样。这样的行为,显然是违法的。所以,对于此类生意,相关部门当加强监管,对涉嫌违法的更须加大打击力度。 终归来讲,家用摄像头不能沦为侵权摄像头。从受害者角度来讲,应该增强防范和法律维权意识。比如,对于自己隐私可能被邻居安装摄像头这一行为侵犯的,应当及时告知对方,要求对方采取合理措施避免侵权行为发生并保存相关证据;若对方仍然不予改正,应注意保存证据并及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以充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不被侵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