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2-04-29
2022-04-29 第07版:七版 【字体】大 |默认 |
降低负债成本 更好支持实体经济

银行纷纷下调存款利率

作者: ■董潇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884
    近期多家银行不同程度下调了定期存款利率。市场认为,这是受近期政策导向及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未来银行业将会普遍性地下调存款利率。
    专家称,站在当下的角度看降低存款利率这件事,既有宏观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银行业自身保持良好发展的要求。
    多家银行下调定存利率
    近日,建行、工行、中行2年期、3年期普通定期存款利率普遍下调10个基点。其中,三家银行的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均下调至2.5%。工行、建行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至3.15%;中行起存金额在2万元以上的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至3.15%,2万元以下下调至3.05%。此外,农行虽然暂未调整普通定期存款利率,但该行利率保持同业较低水平,2年期存款利率为2.25%,3年期为2.75%。
    某股份行客户经理表示:“原定于5月下调存款利率,但现在已提前至4月28日。20万元起的三年大额存单当前利率是3.55%,28日起下调至3.45%。”
    业内专家称,站在当下的角度看降低存款利率这件事,既有宏观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银行业自身保持良好发展的要求。
    先从宏观经济的情况来看,俄乌冲突、疫情暴发等极大地增加了经济不确定性。一季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反映居民消费情况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同比增长3.3%,远低于4.8%的GDP增速,3月份受到疫情影响,消费更是同比下降3.5%。而消费则是支撑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是69.4%,是三大需求中贡献最大的。如果消费不稳,那么将极大地影响“稳增长”目标的实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存款利率,提高居民存款的机会成本,进而降低储蓄率,可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鼓励消费的手段。
    更重要的是,当前国内完全存在通过降低储蓄率来间接提升消费的客观条件。国内储蓄率从1999开始持续高速增长,最高在2009年达到51%。随后在房地产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储蓄率有所下降,但近几年又开始逐渐抬升,已经达到45%的储蓄率,显著地高于其他国家。高储蓄率带来的是较低的消费率。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发展水平或文化相似的俄罗斯、日本、越南等国家,国内的消费率都大幅度低于这些国家。因此,当前降低储蓄率,鼓励居民消费,存在客观条件。
    其次是从银行业自身发展来看,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而银行又是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角色。疫情发生之后,实体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金融让利实体经济的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银行则是金融让利的主体。而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贷款利率的不断下降,也导致银行的净息差(即NIM)快速地走低。
    如果从数据来看,反映商业银行运用生息资产效率的净息差从疫情前的2.2%降低至目前的2.08%,降幅达到了5.5%。而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持续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仍然是重中之重,在保证银行业自身健康发展,同时还能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势必需要从银行的负债端努力,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这也要求银行通过降低存款利率实现。
    业内专家称,为了保证银行持续的信贷投放能力,需要保持银行合理的盈利能力。在持续多次的金融让利实体经济后,净息差达到2.08%已经是近十年的最低点。只有合理降低负债成本,才能更好地推动银行扩大信贷投放,实现“宽货币到宽信用”有效传导。
    后续有何影响?
    从市场影响看,整个银行业将会普遍性地下调存款利率,也就是说,存款利率已经实现了实质性降息。如果参考过去几年的政策,可以近似理解为“降低存款基准利率”的政策效果。
    为何说其它银行大概率会跟随下调存款利率,而非一定?从根本原因上来说,在利率市场化持续进行改革后,央行所定的“存款基准利率”只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对存款利率进行定价的“锚”,而非标准。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这个“锚”一定限度上进行自由的加点(或降低点数)。
    而银行对存款的定价可以更多遵循市场的需求,以及参考同业的情况,根据自身经营需求对存款利率进行调整。
    而另一更重要的影响在于,4月份落空的“降息预期”,或许将会反映在后期。
    存款利率对整个金融体系有巨大影响。因为存款是国内居民最主要的理财手段之一,同时也决定着银行的负债成本。
    数据显示,2022年3月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43万亿元,同比增长10.04%。2022年一季度人民币存款新增10.9万亿元,同比增长达到了30%。240多万亿的人民币存款市场发生利率变动,势必会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定价中枢。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