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2-04-06
2022-04-06 第07版:七版 【字体】大 |默认 |
“加工精”“品牌推”“平台卖”

新“粮王”们创设农业新模样

作者: ■陈春园熊家林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118
    
    年富力强选择种粮,这其中有务工返乡青年,有“跨界”人才,有“海归”博士……春耕时分,走近江西农村的“粮王”们,发现他们在嬗变、升级。
    在丰城市秀市镇雷坊村,41岁的“全国十佳农民”雷应国正在刚刚建成的大米加工车间忙碌。“这条大米生产加工线投资1300多万元,预计每年加工大米10万吨!”雷应国兴奋地说。
    从耕种家中10多亩责任田,到承包外出农户的责任田进行规模经营,经过10多年发展,2021年雷应国已成为自种2700多亩、订单农业面积近3万亩的丰城“粮王”。他组建了丰城市佳和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机耕、机插、机防、机收、机烘”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并创造了当地5个“第一”:第一个向市气象部门订制24小时气象查询服务、第一个使用稻谷烘干技术、第一个租用无人植保机实施病虫害防治、第一个大面积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一个实施工厂化育秧。
    雷应国坦言,一直以来,大米深加工和销售是制约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短板,“有了这条无尘化、全自动大米生产线,一名员工就可以完成筛选、分拣、去壳、抛光、电脑色选等全部操作流程,日加工能力达300吨。”
    高安市31岁农村小伙丁旦,2015年从英国利物浦大学毕业后,返回老家高安市石脑镇种水稻和经营粮食加工。丁旦认为,现代农业必定是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高效农业。今年,公司无人植保机作业面积将占总种植面积的80%以上,机插秧比例将比去年提升10%。
    “我正在设计一款针对都市年轻女性的高端大米产品,品牌推广方案初稿已经出炉!”丁旦介绍说,近两年他利用所学专长,充分挖掘当地贡米历史提升品牌附加值;依托便利交通,朝着农耕文化教育方向发展;在偏远地区尝试打造众筹基地,让城市消费人群“认领”农田,不断向大米加工销售端“创品牌、做文化”领域扩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
    在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江西鹏辉高科粮业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余干县“粮王”陈冲表示,公司中高级管理层人员70%以上为“85后”,研究生学历占40%。他自己也是一位年仅29岁、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的“跨界”人才。
    陈冲说,公司目前采用稻虾共作的模式进行前端生产,一般是两茬虾一季稻,一亩稻800斤左右,一亩虾200斤左右,虾按20元一斤算,每亩纯利润增加2600元左右。
    目前,陈冲正带领团队紧锣密鼓地筹建电商平台。公司目前线上大米销售只占20%,他联合了余干县几家具有“中国地理标志”的农业龙头企业,准备“强强联合”开通余干县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把农产品销售从“线下”重点转向“线上”。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