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2-03-16
2022-03-16 第08版:八版 【字体】大 |默认 |

“巴适”之地寻变记

“链长制”发力,成都成为创业者的热土和乐土

作者: ■叶含勇董小红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931
    
    古话说“少不入川”,如今这句话正变为“少要入川”——
    “新成都人”汇聚,十年间增加常住人口581.9万人;“新蜀道”畅通,成为我国大陆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链长制”发力,成都成为创业者的热土和乐土……
    2022年伊始,正是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两周年之际,走进这座西部的国家中心城市,探寻“巴适”背后蕴藏的发展活力与机遇。
    “蓉漂”变迁记
    “刚来时人生地不熟,在网上申请后,很快就免费住进了青年人才驿站。”从陕西来的“蓉漂”张启,3年前只有驿站里的一张床、一个行李箱,如今以优惠价格买下70平方米的人才公寓,成了“新成都人”。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继重庆、上海、北京之后,成都是第四个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城市,达到2093.8万人。
    “成都人才新政12条”实施4年多来,吸引新落户青年人才超过57万人,带动2020年城市常住人口老龄化率较2016年降低2.8个百分点。
    目前,成都已建立24个“蓉漂”青年人才驿站,构建起“租售补”并举的人才安居服务体系,规划建设人才公寓9.9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6.6万套(间),已为4万余名人才提供安居服务。优惠租房买房、创业补贴……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外卖小哥,只要符合条件,在成都的“落脚”成本大大降低。这背后,正是成都人才战略从“政策引才”向“生态营才”的转变。
    成都是一座移民城市,流淌着兼容并包、友善达观的人文风气。这种独特的城市气质,至今仍激励着一批批新移民在这里挥洒汗水、追逐梦想。
    “链长制”炼成记
    1月18日,空中客车公司在欧洲之外直接投资建设的首个飞机循环利用项目落户成都。这一项目将围绕退役飞机资源,打造一整套环保、高效的飞机拆解和回收解决方案体系,预计这将带动成都航空制造与维修、物流等关联产业“链式”发展,形成航空工业领域的循环经济生态圈。
    “这个项目给成都建设‘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带来机遇。”成都市供应链协会秘书长王智超说,“建圈强链”正是成都加速产业升级的“大招”。
    目前,成都整合构建了12个产业生态圈、20个重点产业链,推行“链长制”——政府设有专门的产业链“链长”,随时听取企业声音,强化资源统筹力度。
    成都携恩科技有限公司是成都无人机产业链上一家做应用服务的企业。“仅无人机上下游就涉及上百家新经济企业。”总经理刘洋说,“链长制”相当于搭建了一个以政府信用背书的交流平台,让“链”上企业可以更充分交流技术,更快形成整体解决方案。
    一条重点产业链一套“政策工具包”,这正是成都“链长制”所带来的切实变化。如今,成都正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20条重点产业链上,着力推进链主企业、领军人才、产业基金等融合的产业生态体系。
    既有世界500强等龙头企业引领创新,也有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新经济业态蓬勃发展,“建圈强链”推动成都经济发展更加充满活力。
    “要去成都闯一闯”,这是许多创业者的共识。
    “新蜀道”西行记
    成都东站,每天约百趟列车往来于成渝之间。
    “高铁速度快、班次多,最快1个小时就能从成都到重庆。”在成都工作的重庆人张霄翔说,“等成渝中线高铁开通后,我花在路上的时间估计就更少了。”去年9月全面启动建设的成渝中线高铁,全长29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并预留时速400公里条件。通车后,张霄翔乘高铁回家只需约45分钟。
    曾经被“蜀道难”阻隔的成都,今天已被“新蜀道”连通八方。伴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和重庆之间已形成成渝、成遂渝、成安渝、成资渝4条双城直连高速公路通道,川渝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达到13条;一批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加快规划建设;川渝水运通道互联互通能力不断优化……水陆空立体对外开放通道正加速形成。
    畅通道路的“硬连接”打通了,区域合作的“软连接”更贴心。
    去年以来,210项川渝通办政务事项、16项便捷生活行动举措全面落实。成都和重庆已实现公共交通“一卡通”、电子健康卡“一码通用”。两地市民互刷扫码日均约1500人次,有效提升了出行效率。
    同时,聚焦共建经济圈,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同城化正在加快推进。成都与周边城市已形成半小时生活圈,职工医保关系转移等民生事项办理已经“同城化”。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最近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到2025年,初步建成轨道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万公里以上,形成重庆、成都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