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2-02-18
2022-02-18 第08版:八版 【字体】大 |默认 |

医疗行业需克服五大挑战

作者: 【记者文雪梅北京报道】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895
    疫情催生的重大变革无疑将长期影响医疗行业。波士顿咨询公司最新全球研究表明,至少三分之二的医疗行业高管认为所在组织因疫情发生了显著变化。约四分之三的高管认为未来3至5年整个医疗系统(及所处细分领域)的变化将有增无减。
    放眼医疗服务、支付、生物制药和医疗科技这四大医疗领域,积极求变者与墨守成规者之间的鸿沟正在不断扩大。积极适应疫情新常态的企业迎来核心业务和运营的强劲反弹,不断发掘新的增长机遇。适应疫情新常态,意味着打破业务常态。波士顿咨询公司认为,医疗行业需克服以下五大挑战:
    首先,消费者、医生和医疗行业高管一致认为,数字化互动属于大势所趋。尽管数字医疗的使用量较2020年高峰时期略有下滑,但仍比疫情前高11倍。三分之二的医疗机构认为,未来1至3年在线问诊将加速普及。逾30%的医疗机构表示,患者已普遍采用数字诊断工具,而疫情前仅17%的医疗机构持此观点。
    其次,患者对医院及相关医疗点的偏好度出现下滑。BCG最新全球患者信心调研发现,60%的患者愿意从医院转向其他医疗场所。近30%的医疗机构表示,远程患者监护服务已成为常态,而疫情前仅12%的机构持此观点。四分之三的医疗机构认为未来2至3年远程监护将加速普及。
    医疗服务的下一个前沿——居家与社区医疗场景愈发凸显其重要性。逾40%和60%的高管分别预计日间门诊场景的手术量和非临床场景(如居家)的医疗服务量将有所增加。波士顿咨询公司预计未来10年高达三分之一的院内医疗服务将转向日间、居家和线上就诊场景。
    伴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医疗机构必须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生态。为面向整个患者旅程提供统一的医疗体验,医疗机构需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开展更加无缝衔接的合作。医疗机构须合理确定与药企、医疗科技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数量和程度,从而打造统一的患者体验、提供最佳治疗效果并维持竞争优势。而在医疗场景多样化和医疗服务线上化的背景下,生物制药和医疗科技公司需要把握相关趋势对诊断、用药依从性、产品设计、研发和商业化的影响。
    第三,随着现有治疗手段迅速增加,整个医疗行业的参与者需紧跟科技步伐,调整业务做法。新型先进治疗技术、细胞疗法和基因疗法日益广受瞩目。近年来,针对数字医疗初创企业的投资迎来强劲增长,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更是推动相关融资明显提速。
    随着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医疗服务开发商、提供方、监管者和报销机构均需提升敏捷度。疫情标志着真实世界证据在研发、临床试验设计和实施方面的应用迎来拐点。
    波士顿咨询公司预计更多的真实世界数据和证据将有助于医疗机构、患者、支付机构、监管机构和药企促进沟通互动,实现降本增效。背后的驱动因素涵盖多个维度:真实世界证据与日俱增,包括来自电子病历、社交媒体平台和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强大的计算工具和技术涌现,可不断迭代和自主优化数据挖掘和分析方式;监管机构与私营企业之间的合作和联合举措不断增加。
    第四,打赢人才争夺战。过去一两年,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对工作的认知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塑人才选育留方式,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日益重要。
    疫情期间,医院和医疗系统面临的人员配置问题格外严峻。劳动力方面的挑战(如职业倦怠和劳动力成本上涨)进一步加重了医疗机构所承受的巨大负担。医疗机构需要重塑医疗服务提供方式,大力开展数字化投资,缓解持续的人员保障压力。许多问题早在疫情暴发前便已引发担忧,如今更是危害愈显。
    随着医疗服务走向数字化、线上化和场景多样化,药企、医疗科技公司和保险公司面临人员配置和组织方面的挑战,在人才(特别是技术型人才)短缺的背景下,必须积极向人机结合的仿生工作方式转变。技能组合、工作方式、治疗手段和医疗服务提供模式的更新升级,将对大多数管理团队和人力部门构成重大考验。人员配置方案除了聚焦招聘和培训外,还需依托自动化或剔除低价值工作(如手动输入数据或完成技能要求低的工作),确保现有员工可以专注于高价值工作。
    第五,注重医疗平等。为实现医疗效果的跨越式提升,组织必须在医疗平等大力投资,并调动领导者参与其中。新冠肺炎疫情将平等就医方面长期存在的缺口暴露无遗。就医不平等的另一大威胁是,就医难群体可能无法享受新疗法带来的福音。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需要更加关注影响医疗的社会决定因素,并制定政策保护弱势群体。BCG最近发表的数字疗法相关的文章指出,企业需要重塑从创意设计、落地到商业化的产品开发方式。为此,企业需要研究不同群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特定产品,并联合患者测试潜在解决方案。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