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2-02-11 第05版:五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出台 |
金融业数字生态建设将迎大发展 |
作者:
■董潇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178 |
|
|
|
|
|
|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金融标准是金融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为金融活动提供规则、指引。《规划》主要包括八个方面:标准化辅助现代金融管理、标准化助力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标准化支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标准化引领金融业数字生态建设、深化金融标准化高水平开放、推动金融标准化改革创新、夯实金融标准化发展基础、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关于主要目标,《规划》提出,到2025年,与现代金融体系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基本建成,金融标准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质量效益和生态效益充分显现,标准化支撑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服务领域的标准化是我国当前一项重要工作,而金融业作为服务行业中覆盖面最广泛的,其标准化工作又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规划》的提出恰逢其时,为我国金融领域未来在金融科技技术架构、应用标准以及围绕金融数据要素全生命周期各项活动都提出了相应的标准化目标和明确的标准化工作部署,为数字经济时代发挥金融要素的重要作用保驾护航。 据了解,《规划》着重强调了标准化引领金融业数字生态建设,提出了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标准研制、稳步推进金融科技标准建设、系统完善金融数据要素标准等六方面内容。 推进法定数字货币标准研制 在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标准研制方面,《规划》提出了数字货币六大标准建设,包括信息安全、应用标准、技术安全、数据规范及终端受理等,例如《规划》明确指出,将综合考量安全可信基础设施、发行系统与存储系统、登记中心、支付交易通信模块、终端应用等,探索建立完善法定数字货币基础架构标准。 “标准的研制一方面能够强化法定数字货币的安全性,为法定数字货币的后续普及筑牢根基;另一方面也能够推动法定数字货币在发行、流通和回笼各环节的流程统一,便于后续按需进行调节和管理。此外,通过各类标准工作的制定使得数字货币相关的工作机制协调、有效运转,能够有效助力数字货币从当前试点阶段逐步过渡到全面普及、应用阶段。”有分析师对此表示。 当前,我国数字人民币(央行数字货币)试点稳步推进,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上海、海南、长沙、西安等地均开展了数字人民币试点,有效验证了数字人民币业务技术设计及系统稳定性、产品易用性和场景适用性。最新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808.51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2.61亿个,交易金额875.6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人民币冬奥场景试点也正稳妥推进,目前已顺利落地35.5万个冬奥场景,实现冬奥会安保红线外交通出行、餐饮住宿、购物消费、旅游观光、医疗卫生、通信服务、票务娱乐七大类场景。 有资深业内人士表示,数字人民币凭借着冬奥会的契机,在《规划》的指引下,2022年试点范围步子将会迈得更大、更快,应用场景也将会进一步扩大。数字人民币由于它的数字、智能、可编程、形态多样化等特征,也或将会和车联网、智能家居、工业互联网、新型电力系统等物理系统发生很好的结合创新。 稳步推进金融科技标准建设 在稳步推进金融科技标准建设方面,《规划》提出要加强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物联网等标准研制和有效应用,引领金融科技规范健康发展。深入实施金融科技发展指标评价标准,为自律组织实时发布发展指数提供支撑。推动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治理标准体系建设。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指出,近年来,金融科技对金融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过同时隐藏着竞争无序、泄露数据等风险。归根到底还是我们的相关标准体系、法律法规没有跟上。此次《规划》的出台对金融科技标准建设提出了诸多要求,一方面,有助于解决现实当中金融科技存在的各种问题、漏洞;另一方面,有了标准规范,有利于金融科技行业的规范化、制度化与法治化,更有利于赋能实体经济,同时未来也有助于机构间数据的互联互通。 此外,《规划》还在金融科技标准建设方面中提出加快实施函证数据标准,促进函证数字化稳步发展。“函证是金融业务涉及到的主要票据,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占用了大量人力成本,尤其是银行业,大量业务需要基于函证或不断产生新的函证,这项标准的建立将有力促进函证电子化、自动化处理产品或方案的标准化,加快扩大在全行业的应用,促进建立行业内函证数据交换平台,有利于银行降本提效。”有经济学家称。 目前,我国正借助金融科技力量,稳步推动银行函证数字化。去年12月份,中银协与中注协携手搭建的银行函证区块链服务平台正式投入应用。中银协表示,下一步将在监管指导下,全力推动各商业银行和会计师事务所加快相关工作进展,尽快实现业务投产运行,支持2022年审计高峰季电子函证大规模应用需求。 系统完善金融数据要素标准 在系统完善金融数据要素标准方面,《规划》指出要统筹金融数据开发利用、公共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保护,加快完善金融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标准规范。 同时,将完善金融大数据标准体系,探索制定金融大数据采集、清洗、存储、挖掘、分析、可视化算法等技术创新配套标准。制定金融数据质量、脱敏、分级分类等标准。制定金融数据应用建模、元数据、算法评价等标准。制定银行业客户交互行为数据采集等业务数据标准。 上述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数据要素标准是金融活动的重要技术依据,在金融数据开放共享,规范使用,风险管理等方面具有基础支撑作用。通过系统完善金融数据要素标准,让监管部门做到事前、事中的金融市场和贷款业务等风险监督,做到将风险苗头消灭在萌芽阶段,这是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也将有利于金融业务合规经营,包括信息披露、信息获取、投诉处理、纠纷解决上,将拥有更标准化、更规范的依据。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认为,完善数据要素标准主要是为了打通数据要素流通渠道,推动银行向开放银行发展,打破数据垄断,促进数据流通,将数据要素流通交易纳入到规范当中,在数据要素流通的各个环节制定细化标准,在促进数据要素流通的同时,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并且通过数据要素标准化,让数据更加便于交易,促进数据要素向需求方流动。 在金融消费者保护标准建设方面,《规划》还提出,加强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产品与服务信息披露标准制定,推动将明示贷款年化利率纳入金融标准,保障金融消费者知情权。此外,针对互联网平台涉及的金融业务,提出制定标准合同指引,完善金融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标准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有关金融管理部门的推动下,银行、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以及金融行业监测认证机构依据国家数据安全有关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已经启动了“金融数据安全”系列标准研制。其中《金融数据安全数据安全分级指南》《金融数据安全数据生命周期安全规范》已分别落地实施。 此外,《规划》明确提到,健全金融云平台标准体系,制定金融业上云指引,赋能中小金融机构信息基础设施集约绿色发展,研究构建金融业信息基础设施运行指标体系。研究制定物联网软硬件、系统中间件、数据管理在人民币印制生产等环节中的应用标准。 在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方面,《规划》提出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标准,涉及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征信、银行间市场、场外市场等多领域的标准规范建设。例如,《规划》指出,要全面开展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产品服务、清算结算处理、业务运营和技术服务等方面标准建设;还提出要研制区域性股权市场等场外市场区块链相关标准,促进场外市场业务模式创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