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2-01-17
2022-01-17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让人“盲买”的销售终将反噬自身

作者: ■李富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88

    “撑死不用付医药费”!
    这是某地肯德基在促销盲盒化产品时配套推出的“代吃”广告。因为已经有消费者一次性斥资10494元购买106份套餐了,当然需要有人“代吃”。
    对此,中消协发文予以批评,指出肯德基利用限量款盲盒销售手段,诱导并纵容消费者不理性超量购买食品套餐,有悖公序良俗和法律精神。
    但据报道,全国许多地方参与盲盒销售的肯德基门店依然在照卖不误。
    肯德基如此不管不顾,莫非是出于偶然的认识不足?恐怕不是。肯德基和麦当劳这样的洋快餐,本身就存在一些致命缺陷,但一直没有看到它们改革的迹象。首先是其食品本身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容易造成肥胖;其次是包装完全使用一次性材料,造成大量的垃圾,对城乡环境保护造成巨大的负担;其三是过量赠予顾客餐巾纸,既加大了林木资源的消耗,又增加了垃圾。
    由此看来,肯德基的这次销售行为,应该是我行我素的结果,且如其所愿“出圈”了。但以“饥饿营销”手段销售限量款盲盒,结果是导致消费者冲动消费,比如已经有消费者不惜一次性斥资10494元购买106份套餐,而所谓的“代吃”,不可能在有限时间上正好全吃掉,会造成无谓的食品浪费。而且是否真的被“代吃”掉,也没有独立的第三方来做公证。
    餐饮浪费不仅有违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且也违背了当今的法律法规。2021年4月29日实施的《反食品浪费法》,明确要求餐饮服务经营者自觉抵制食品浪费,提示消费者适度消费,必要时采取措施防止消费者浪费;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额消费,造成食品浪费。所以作为消费者代表的中消协认为,肯德基的做法有悖公序良俗和法律精神,呼吁消费者不要参与。
    如果是肯德基因认识不清陷入误区,倒也情有可原。但从现在的事态看不是这样。因为类似行为有前车之鉴,2021年发生的某品牌牛奶搭配彩票销售造成了大规模的倒奶事故,已经被社会所不容,肯德基如果有心避免重蹈覆辙的话,完全是有参照物的。
    对肯德基而言,不在开发消费者味蕾上发力,而是将食品搭载上盲盒销售。肯德基这样的做法是本末倒置,最终得不偿失。如果购买该套餐的人士大多是为了盲盒,肯德基的食物就成为了“负担”,不得不找人代吃,有人甚至将吃不完的食物直接丢弃。不仅暴殄天物,而且也是现代版的“买椟还珠”,自己置自己于从属地位,品牌价值将大打折扣。
    对社会而言,反食品浪费既然已经上升到了法律,就不会对肯德基的行为置之不理。肯德基不要以为我行我素惯了,就可以一直走下去。逆向而行只会让自己的品牌越来越不容于社会环境和时代潮流。
    至于盲盒本身,明显产生刺激赌博心理作用,别说参与其中的多是儿童等心智尚未成熟的群体,就算是成人,都难免有非理性消费后的“剁手”懊悔,讲究伦理的商业,不是建立在对人性的弱点的利用和怂恿的基础上,“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说辞不是对商业责任沦陷的自我安慰和救赎。
    但现实情况是,“万物皆可盲盒”理论背后的危险欲望,正如同一张巨大的渔网,向带着人性弱点的消费者们撒过来。不仅机票、奶茶、文具、化妆品、生鲜、图书等可以盲买,甚至连脱单都开始了盲谈。这不成了小说《白鹿原》里描写的蒙眼配种?
    产品果真有文化价值的话,可以销售的途径很多,何苦让人盲买偶中;猜谜式的押宝得中后的快感,原本有多种游玩形态,非要侵入到商业领域,就是要让人不买商品本身而买所谓的“情绪价值”;通过“饥饿营销”人为制造“稀缺”、进而抬高价码,隐约让人看到囤积居奇的影子。新消费假如是建立在虚假销售的“流量密码”之上的话,忙碌于结构改革的制造业也许就该哭了。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