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2-01-14
2022-01-14 第08版:八版 【字体】大 |默认 |
科学把握新时代食品安全新特征

2021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发布

作者: 【记者姜虹北京报道】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03
    日前,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和中国网支持的“2021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举办,会上发布食品安全与健康九大热点,反映了2021年舆情的主要关注点。活动中,陈君石、孙宝国、吴清平、陈坚、任发政等来自食品界的院士及专家学者对热点的科学解读,使媒体与公众对2021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形成了科学认知,缩小了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对称。
    据了解,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于2012年初开始,持续针对年度食品安全热点邀请科技界权威专家进行集中解读,用科学的真实化解公众疑虑,通过媒体的声音放大食品安全的正能量。这种以科学精神为本的多方互动的科普传播方式,有效改善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缺失的局面,也由此培养和凝聚了一批在关键时刻敢于发声亮剑的科学家、保障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守望者。经过11年的积淀和打磨,该项活动在食品界已形成品牌,持续传递食品安全的正能量,有效促进了我国食品安全的局面由被动的危机应对转变为主动的风险预防。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二级巡视员郝明虹在致辞中表示,在全世界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的艰难环境中,我国市场监管系统立足工作职责,推动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治理工作,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2021年前三季度共完成监督抽检426.85万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10.60万批次,总体不合格率2.48%。抽检结果表明,我国食品安全总体形势持续向好。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薇简要回顾了过去10年间我国食品安全发生的变化、特征与进步,并提出新时代我国食品安全将面临的新挑战。邵薇介绍,2011-2020年的10年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共邀请116人次专家,解读了108个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从食品工业的发展特征、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态度、热点解读的目标以及典型案例四个方面,呈现出十年间食品安全的渐变图。
    邵薇表示,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思路与模式日趋科学、有序,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她指出,我国的食品安全已开启“溯本求源”的历程。然而,产业界对和平时期的公众科普——消费者教育认知不足仍为短板。邵薇对未来食品安全的新特点进行了展望。她表示,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发展,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食品安全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未知的挑战,食品安全永远在路上。一是科技创新助推中国食品工业迈向新台阶,但与此同时也为食品安全带来全新的挑战;二是新业态“互联网+资本”将带来更深层次的安全问题;三是原料安全问题短期内仍难以全部化解;四是数字化时代的谣言“传染性”更强。“未来,深层次破解食品安全的难题,必须依赖于企业家的道德和科学家的良知,需要法规的完善和食品安全科学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还需要全球科技界相互间的沟通与协作,更需要政府、科技界、产业界、消费者与媒体的共同努力。”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围绕国民营养与食品产业健康转型作了报告。丁钢强谈到,高脂肪、高能量、低膳食纤维的“不合理”膳食结构,让我国居民“背”上了营养不良双重负担,由此也大大提升了营养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我国城乡居民总体膳食质量较低,膳食结构不合理。”丁钢强梳理了我国居民面临的主要营养问题,包括脂肪供能比过高,高盐、高油摄入普遍存在,肉类品种单一,膳食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比例高,潜在的隐性饥饿等。他建议,要精准评估我国居民存在的膳食营养问题和健康状况,用营养理念指导健康转型着力点,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要用科学“加”来提升食品的健康内涵。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