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2-01-12 第07版:七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鑫阳顺建筑:为百姓造一把致富金钥匙 |
|
|
|
|
|
|
成立于2001年的山西省晋中市鑫阳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下称鑫阳顺建筑),近年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发展旅游业为切入口,夯实乡村产业,让农民在青山绿水中走上了致富道路。 投巨资帮扶南营村 孔氏乡南营村地处晋中市昔阳县城东40公里处,全村约400口人,而人均耕地不足两亩,地下无矿藏、地上无资源,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为使南营村摆脱贫困,自2014年以来,鑫阳顺建筑先后出资1500多万元,助力南营村发展致富。 为改善村容村貌、百姓的居住生活条件,鑫阳顺建筑先后出资400多万元,对南营村的道路、街景、绿化、照明、卫生、饮水等项目进行了建设和完善,使南营村实现了“宜居宜养”。同时,鑫阳顺建筑发扬“支农、为农、助农”的精神,先后出资300多万元,修建防洪大坝一座,帮助南营村垫地400亩,并积极谋划和启动了绿化林苗木和经济林苗木建设,打造了100多亩优质核桃苗木和200多亩绿化林苗木基地,助力村集体经济和百姓创收。 产业帮扶激发展。在帮扶过程中,鑫阳顺建筑以“产业扶持”为重心,深入挖掘南营村的旅游资源,先后投入800多万元,为南营村打造了生态旅游体系。其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发南营村窟窿山景区,通过几年努力,一座“高亢、粗犷、奇险、含蓄、浑厚”的地质景观,呈现在了人们眼前。每至夏秋,游客和写生人员络绎不绝。同时,大力开发休闲农业,打造田园式主题公园,通过对南营村400亩河滩地的规划、改造,建成生态水稻田100多亩,绿色玉米田80多亩,有机豆类田50多亩,经济苗木田120多亩,活水鱼塘30亩。 如今,宏伟的堤坝、碧绿的鱼塘、金色的稻田将南营村勾勒成一幅生动活泼的山水田园画,游客们纷至沓来。 授之以渔固长远。为促进南营村的长远发展,避免百姓返贫,切实增强村民的致富本领,鑫阳顺建筑先后又做了一系列成效显著的工作。在南营村选择有施工作业特长的村民51人,并免费对他们进行了针对性培训,通过培训,有20多位村民学有所成,来到了公司就业;深入挖掘有其他潜力的百姓30多名,并帮助他们在其他行业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积极帮助南营村成立农牧专业合作社,打造“乡村品牌”,如今“鱼米之乡”已成为了南营村的代名词,而“稻香源”“特色鸭嘴鱼”也成为了百姓致富的金钥匙。 通过倾心帮扶,南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南营村已成为“村貌整洁、村风清朗、村民富裕”的社会主义生态新农村。依托生态旅游、田园经济,老百姓人均收入也由2008年的1600多元增长至现在的5000多元,真正走向了康庄大道。 兴产业开发龙岩大峡谷 龙岩大峡谷地处太行山中段主脊西侧,共4个村子,960户人家。由于地处山区,人均耕地少,交通闭塞,经常遭受洪水侵袭,村里的年轻人为养家糊口,绝大多数选择外出务工,留下的仅有年长的老人和留守儿童,因此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鑫阳顺建筑通过细致的考察,决定依托山区的自然资源和乡土风情发展旅游业,让山区百姓真正摆脱贫困,走向致富的道路。 旅游开发助脱贫。几年来,鑫阳顺建筑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建成了游客集散中心,完善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并对龙岩大峡谷的河道进行了生态整治,使景区以往干涸的乱石河滩,变成了一网网碧绿的水面,极大地提升了各村的居住环境和旅游环境。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鑫阳顺建筑以解决农户就业为主,先后带动300多名困难户参与景区建设。同时,鑫阳顺建筑出资300多万元,帮助景区各村进行了生态整治、村容改善、民生工程建设,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和发展。并连续3年支出30多万元,对景区内的百姓进行了覆盖式送温暖活动。而今,景区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已初见成效,老百姓的心里踏实了,幸福获得感变得更加强烈。 产业引领促发展。随着公司对龙岩大峡谷开发建设的逐步推进,产业引领景区发展和百姓致富的作用愈加显著。3年来,在鑫阳顺建筑带动下,特色餐饮、住宿,水上休闲,乡土特产,工艺品加工,生态养殖、种植业,矿物质水等小微规模产业如雨后春笋,很多外出务工人员也纷纷返乡。 村企联动创辉煌。“发展依靠百姓、发展为了百姓、发展成果与百姓共享”是鑫阳顺建筑始终不渝贯彻的方针。为形成与百姓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带动景区内各村经济的发展,鑫阳顺建筑依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几条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公司依据各村特色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并出资助力各村开发建设,同时拟将建设完成的部分项目全权委托村集体经营、管理,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百姓就业。二是通过让村民参与景区建设和经营管理,使村民实现了从单一的传统种养收入向土地流转、企业务工、商品卖场等收入方面转变,初步形成了村企联动、共建共享的新格局。三是深入挖掘文化水平较高、责任心强的脱贫百姓20多名,并免费对他们进行了酒店管理、安保、水上救生、佛香制作等针对性培训,通过培训,有15人来到了公司上岗就业。 贫困落后的乡村终于变活了,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