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2-01-06
2022-01-06 第02版:二版 【字体】大 |默认 |

稳字当头 迎难而上

——部门地方稳经济政策密集落地扫描

作者: ■安蓓申铖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515

    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一些地方财政收支和保民生压力加大,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困难增多……面对诸多挑战,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密集部署,为2022年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稳中求进夯实基础。
    稳定大盘:推动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早出台早落地早见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经济工作提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从宏观、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开放、区域、社会等七方面作出政策安排,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前提是保持一定经济增速,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当前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下降6.8%、跌了一个“坑”,2021年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上了一个“坡”,这意味着2022年一季度要迈过一个“坎”,填谷削峰,必须攻坚克难。
    稳大盘,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提高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
    作为宏观调控政策框架两大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特别是对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2021年12月中旬,年内第二次全面降准落地,将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中央财政向各地提前下达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46万亿元;减税降费持续加力……
    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持续抵御经济下行压力。
    稳大盘,着眼于稳住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央层面强化顶层设计,各地用足用好中央政策,拿出实招硬招。
    稳住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着力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一个发力点就是基础设施投资。
    近期已有十余个省份公布2022年一季度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计划,计划发行量超7000亿元。
    稳住消费,激发消费活力,面向城乡居民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加快发展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的新型消费、促进城市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提质升级……
    据了解,为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我国将出台扩大内需战略纲要。
    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培育壮大智慧零售、数字文化等消费新业态,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围绕消费重点领域,一系列措施集中发力。
    稳住外贸,进一步扩大开放,做好跨周期调节,努力保订单、稳预期——
    把退税平均时间压缩至6个工作日以内、增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鼓励银行有针对性开展远期结售汇业务……做好跨周期调节、推动外贸稳定发展。
    稳住市场主体:助力中小企业持续恢复
    面对疫情扰动,我国统筹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应急处置,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健康安全夯筑起坚强堡垒,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稳定安全的发展环境。
    振作工业经济运行,筑牢经济压舱石——
    扎实推进能源安全保供、保持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顺畅……针对制约工业经济运行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推出16条“硬举措”。
    数据显示,随着部分能源、原材料供应偏紧局面逐渐缓解,2021年11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涨幅由上月2.5%收窄至零,同比涨幅收窄0.6个百分点;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两个月加快。
    保市场主体,让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超1.5亿市场主体是保就业、保民生和稳经济的关键。2021年四季度以来,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压力、增动力。
    进一步采取市场化方式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部署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和保障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支付的措施,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实施阶段性税收缓缴措施……
深化改革开放,激活力、增动力——2021年12月1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提高政府监管效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进一步释放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信号。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保市场主体、稳预期的关键。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2022年1月1日起,2021年版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施行。同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
    稳就业保民生:兜住兜牢兜好底线
    就业位于“六稳”“六保”之首。新的经济下行压力下,稳就业至关重要。
    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2021年11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召开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及早部署。
    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提前下达2022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以工代赈任务计划40.5亿元,撬动地方各类资金约5亿元,支持地方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200余个,将带动近10万农村脱贫群众和低收入人口等重点群体稳就业、促增收。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也是出发点。
    据统计,2021年已有20多个省份宣布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低收入劳动者将切实受益。
    2021年12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实施部分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这将缓解中低收入群体压力,预计一年可减税1100亿元。
    重要民生商品的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事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各部门和地方高度重视,特别注意抓好粮油肉蛋菜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产供销衔接,做好煤电油气运调节。
    202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巨大,但机遇更大。
    要正视困难,更要增强信心。世界银行报告称,尽管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但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实施,增长势头有望回升。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