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2-01-04 第06版:六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脱贫村夯实致富根基 |
甘肃定西种养业红红火火 |
|
|
|
|
|
|
寒冬清晨,天未放亮,村民马继国早早来到牛圈清扫,被惊扰的牛叫个不停,叫声划破了山村的静谧。继而,“哞哞”“咩咩”之声在山村沸腾。 “这种热闹的景象,是近几年才有的。”清扫完圈舍的马继国点了一支烟,一边享受着忙碌后的小憩,一边聊起了村里牛羊养殖历程和今年村里的发展“业绩”。 49岁的马继国是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窑坡村村民。 2013年以来,曾是深度贫困村的窑坡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下,逐步发展起了牛羊养殖。全村牛羊年养殖量由不到700头(只),发展到目前仅牛羊存栏量就超过2000头(只),成为安定区养殖示范村。 特别是去年,窑坡村牛羊养殖规模增加明显。如今,村里新增了不少盖着蓝色、红色顶棚的养殖场。 2021年以来,产业扶持资金、惠农贷款、信用贷款等政策满足了村民的资金需求,不少村民今年扩大养殖规模。“2021年,我家贷款20多万元扩建圈舍,养牛首次突破100头,家庭纯收入达到六位数。”马继国说。 “要说2021年的变化,还有山更绿了。”60岁的村民付克华说。 窑坡村所在的安定区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问题一度困扰当地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 “过去土地瘠薄,很多人外出打工,不少山旱地撂荒了。”付克华说,得益于草畜结合的绿色发展路子,不少撂荒多年的山旱地种上了苜蓿、燕麦草、玉米等饲草作物。去年,付克华成立的亿邦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有三分之一是撂荒地。 “不仅如此,村民抵御旱灾的能力也提升了。”村民李勇说,2021年7月至9月,当地遭遇较严重旱情,村里的苜蓿、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受灾较重。但由于近年来村民主要收入来源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转变,晒蔫了的玉米被村民加工成青贮饲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对村民增收的影响。 听着几位村民的赞扬,村党支部书记孙登云心里并不轻松。在窑坡村今年的“年终总结”里,还有许多待解的问题。 村民腰包鼓了,村集体经济如何发展壮大?村里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动物疫病防控等服务能否跟得上?去年以来,养殖成本不断上升,该如何应对? 孙登云说,新的一年,他要带着这些问题和村民们一起加油干,希望2022年“年终总结”时,每个问题都能找到答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