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1-12-31
2021-12-31 第05版:五版 【字体】大 |默认 |

各方人士把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报告2021》发布专家建议研究推进国际板建设

作者: ■李涛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047

    2021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论坛日前在上海举行。与会嘉宾围绕“新发展格局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主题展开思想碰撞,建议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研究推进国际板建设、积极争取国际碳定价权。
    加快发展科技金融 研究推进国际板建设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在论坛上表示,“十四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重点聚焦以下方面。一是进一步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数字化转型,深化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的2.0版。下一步要进一步扩大公共大数据对中小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开放,让中小企业通过普惠的大数据金融平台更便利获得金融服务。
    二是进一步服务“双碳”战略,创新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各类绿色金融产品,加快发展科技金融。一方面要打造金融科技中心,同时也要打造绿色金融国际枢纽,进一步发展科技金融,为科创企业包括硬科技企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
    三是进一步推动更加深入的改革开放和创新,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推进金融市场改革,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型融资的比重。
    四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包括QDLP等在内的开放试点,进一步拓展自由贸易上网,更好服务企业自贸业务。
    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表示,从当前的国内外环境来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必要研究推进国际板建设。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沿线国家和地区许多企业很难通过股权和债权进行融资。“应该考虑从这方面着手,允许‘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比较好的企业到中国市场融资。”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推进对外开放水平,加速国际化,还涉及货币兑换、会计准则、语言、监管标准等问题。周小川认为,要保护我国投资者对外投资,也要保护国际投资者在我国投资。因此,提高相关准则透明度,提高监管水平和能力,加大投资者保护是国际板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与绿色发展理念紧密结合,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建议创新发展碳交易、碳金融;积极争取国际碳定价权,培育上海成为全球碳交易市场的有力竞争者,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
    《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报告2021》亮点纷呈
    在论坛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金鹏辉,联合发布《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报告2021》(下称《报告》),并对《报告》亮点内容进行解读。
    《报告》显示,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全球经济、贸易和投资等受到冲击,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出现分化。2021年,全球经济将逐步恢复,IMF预计全球经济增长率将达到6.0%。
    从全球金融格局来看,2020年,全球股市市值较2019年稳步提升;主要经济体国内信贷增长情况受本国经济增速的影响有所分化;跨境权益与负债保持稳定;国际债券资产余额持续增长。
    从主要货币汇率走势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美元流动性短缺导致美元指数在2020年3月超过102;之后,随着美联储再次大规模量化宽松,美元指数相应回落。除日元对美元先升值后贬值外,其余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汇率走势较为一致,均对美元呈现先贬值后升值的态势。全球量化宽松政策导致通货膨胀率大幅上升,除日本、英国和中国外,美国、印度、俄罗斯、南非和巴西的通货膨胀率均超过5%。美元、欧元仍是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和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上海金融业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上海市委、市政府有关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精神,坚决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以“金融30条”为重要抓手,全力以赴落实“三大任务”,支持实体经济稳增长,优化金融发展环境,扎实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各项工作,金融科技加快发展,《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印发,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在沪开展。
    金融产品创新成效显著。年内推出疫情防控债券、公募短期公司债、基础设施领域公募REITs;挂牌上市博时中证可持续发展1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ETF);推出低硫燃料油期货、国际铜期货、LPR利率期权、铝期权和锌期权,2020年实现3只传统黄金ETF及首批4只上海金ETF上市;上线供应链票据平台。
    金融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首批2家新设外资控股证券公司之一(摩根大通)、首家外资参股基金投顾公司(先锋领航)、首家外资全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贝莱德)先后在沪设立或开业;2020年6月,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获批改建为全国首家外资独资人身保险公司;2020年8月,全国第二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贝莱德建信理财获批筹建;2020年9月,全国首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汇华理财获批开业。
    金融法治环境不断优化,信用环境建设持续推进。地方金融监管制度不断完善,《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于2020年7月实施,《上海市商业保理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也已印发;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坚持金融人才的培养、引进和集聚,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
    金融数字助力“一城一带一湾”新发展
    多位嘉宾在发言中提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迈入能级提升新阶段,不仅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点,也成为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和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点。”
    在数字中国建设大时代下,全面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既是国际化的金融大都市,也是场景丰富的金融中心。
    2021年6月8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提出,加快滴水湖金融湾品牌建设,与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集聚带等错位互补、协同发展,构建“一城一带一湾”新发展格局。围绕“一城一带一湾”战略规划实施中金融发展未来所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多位极具影响力的专家在圆桌论坛环节展开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思想碰撞。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浙商银行原行长刘晓春提到,“一城一带一湾”发展与金融中心区域布局密切相关,从中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等模式来看,金融中心的建设不仅是聚合大量金融机构,也需要相关金融设施和配套行业的繁荣。
    “一城一带一湾”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对金融科技服务的需求也日益提升。随着越来越多境内外金融机构和龙头科技型企业在上海临港新片区设立金融科技事业部、金融科技公司、研发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等赋能平台,“一城一带一湾”正在向国际一流的金融科技生态圈目标加速靠拢。一个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的“一城一带一湾”,也将助力上海在不久的未来成为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
    最后,论坛还举行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论坛落地徐汇滨江揭牌仪式、徐汇区政府与金融机构签约仪式。徐汇区围绕上海建设更高能级国际金融中心这一目标,构建金融产业载体“金三角”为金融机构打开新空间,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为资本提供新赛道,加大政策力度和优化营商环境为金融人才打造新磁场,努力成为金融机构“最佳合伙人”,共创金融新蓝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