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1-12-22
2021-12-22 第07版:七版 【字体】大 |默认 |

谢家学:雄踞楼宇之间 胸怀共同富裕

作者: ■璐茜曾敏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40
人物名片:
    谢家学(左一),无锡市总商会四川商会会长、无锡市工商联常委、滨湖区工商联常委、国家标准升降平台委员会委员,雄宇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从普通工人到“吊篮王”,他用专研精神在吊篮行业闯出一片天;从“打工仔”到眼光敏锐的企业家,他砺剑20余年终于成为行业翘楚;从解决一人温饱到兼济天下苍生的慈善家,他用务实行动践行共同富裕……他是雄宇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谢家学。
    进城进厂结下吊篮情结
    20多年前,年仅19岁的谢家学从四川偏僻的小山村,辗转几千里来到素有“太湖明珠”之称的无锡,期待能闯出一片天地。
    “当初我的想法很简单,听说这里生意好做,挣钱容易!”他说。
    做生意,谈何容易——初到无锡的谢家学既没钱又没人脉,根本找不到门路,兜里仅有的100元钱还是从亲戚朋友那里东拼西凑而来。
    于是,他进入了一家乡镇企业,从一名普通工人做起,一干就是十年。
    谢家学不仅勤奋上进,而且勤学善思,很快在车间崭露头角。同样是做铣车工,他坚决摒弃“做一天活儿拿一天工资”的懒汉思想,绞尽脑汁钻研技术,仅用15天时间,就把一般需要花上几个月才能熟练掌握的技巧全部掌握,正式出师。
    进厂半年,谢家学被调入新品车间。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吊篮,就被这个能在高楼大厦外墙上自由升降的大家伙吸引,结下了不解的吊篮情结。
    为能及时了解国际上其他吊篮产品的技术和现状,每个周末,谢家学都泡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补充关于吊篮的知识,了解国内高空作业吊篮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知识面的拓展,不仅使他能更好地胜任工作,而且让他看到了吊篮产品巨大的市场。
    看准商机攀登技术高峰
    1998年,工厂改制,谢家学被调到云南开拓市场。
    一年后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谢家学敏锐地发现了吊篮租赁市场的商机——即把吊篮租赁给建筑商用于外墙施工。
    说干就干,他抓住时机,日夜奔波,赚下了第一桶金。
    尝到甜头的他,于2004年辞职创办了无锡雄宇建筑机械有限公司。他说,把公司的商标定为“雄宇”,意为雄踞于楼宇之间。
    这既符合雄宇的产品定位,又展现了这位年轻企业家的雄心壮志。
    为了找准市场,谢家学跑遍全国进行系统的市场调研,听取多方建议,最终决定从比较简单的高处作业吊篮产品入手。尽管当时国内生产高空作业吊篮的企业众多,但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整个产业仍处于低端层级。
    公司股东们集体商议,快速作出了两方面决策:一是以租赁带动销售,在确保产品品质、加大营销力度的同时,发展高空作业吊篮出租业务;二是开展产学研合作,借力科研院所,加速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市场紧缺的高附加值产品,实现高起点发展。
    就这样,雄宇这个曾经的行业“小蚂蚁”渐渐占领了本地吊篮租赁市场70%的份额,随着市场的拓展,“雄宇”逐渐成为吊篮行业的知名品牌。
    目前,雄宇重工集团已经在海外设立了3个服务机构,产品远销俄罗斯、德国、智利、乌拉圭、新加坡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下一步,集团还将借“一带一路”的东风,布局东南亚市场。致富思源携手“共同富裕”
    近年来,谢家学积极履行企业家的责任担当,助力“共同富裕”。作为无锡市政协委员,他积极参政议政,在政府和群众之间架起了桥梁,有关交通方面的三个提案均被政府采纳。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用行动谱写爱心之歌,2015年至今,个人累计捐赠善款达60余万元。雄宇集团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招聘来自贫困家庭的劳动者,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使200多个家庭摆脱了贫困。
    疫情期间,谢家学向无锡山水城管委会捐赠16.8万元用于购买口罩,并多次向商会捐献防疫物资。他踊跃参与对口帮扶工作,通过民建无锡市委会、民建滨湖基层委向河北丰宁、青海民和捐赠扶贫基金。
    谢家学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企业家的大爱与无私。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