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12-16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关于加强新时代民企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
|
作者:
■叶华青韩斌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578 |
|
|
|
|
|
|
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各级工商联和商会组织要树立"一盘棋"思维,健全人才工作组织领导与联席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民营经济人才队伍发展,汇聚人才工作更大合力。一是突出政策导向和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各地支持民营企业人才发展指导性文件,完善民营企业人才战略布局,精准设定民营企业人才配套标准,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二是加大人才政策激励扶持。降低引进人才的个税减免标准,对长期在当地投资创业的外地户籍人才,享受当地人才同等待遇,增强人才的获得感。三是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将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纳入营商环境企业评价体系和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对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服务、激励和政策宣传等进行全面考核。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全国工商联人才工作会议对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重要精神和党中央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人才工作作出了安排。加强民营经济人才队伍建设,成为新时期促进“两个健康”工作的重要历史任务。 健全新时代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机制 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各级工商联和商会组织要树立“一盘棋”思维,健全人才工作组织领导与联席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民营经济人才队伍发展,汇聚人才工作更大合力。一是突出政策导向和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各地支持民营企业人才发展指导性文件,完善民营企业人才战略布局,精准设定民营企业人才配套标准,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二是加大人才政策激励扶持。降低引进人才的个税减免标准,对长期在当地投资创业的外地户籍人才,享受当地人才同等待遇,增强人才的获得感。三是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将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纳入营商环境企业评价体系和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对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服务、激励和政策宣传等进行全面考核。 打造多元化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 通过建机制、搭平台、强服务等举措,加快打造多元化、专业化、产业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服务“六稳”“六保”,促进民营企业更高质量引才、人岗更优配置、人才更高效流动。一是建立民营企业“高精尖缺”人才目录库,动态发布人才供求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招工难”问题。二是贯彻实施《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培育猎聘、测评、派遣、外包等中高端业态,提升业态服务质量,促进产业进一步集聚。畅通民营企业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渠道,常态化举办民营企业专场招聘、校园招聘等引才活动。三是探索“共享用工”新模式,支持和推广多渠道灵活就业,减轻民营企业用工成本,缓解短期用工紧张。四是推进依法用工,指导民营企业合理合规合法缴纳社保费率、抵扣减税,保障劳动双方合法权益。 加强科技人才技能人才供给侧建设 科技人才、技能人才是建设“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加强民营经济人才供给侧建设,打通科技人才、技能人才供应链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一是加快技工院校布局和建设,支持民营企业兴办不同专业、层次的职业教育机构,对办学用地、税收和培训补贴等给予支持。二是加强科技人才、技能人才队伍培育,破解人才培养与民营企业需求错位的矛盾,开设高校高等科技学院、技能学院,合理设置专业课程,重点培育一批高技能人才、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三是推进产学研融通,促进民营企业现有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的知识更新,推动校企共建科研创新基地、职业技能实践基地等实训平台。四是创新校企合作培育机制,增强人才就业效率,开展“千企百校”合作对接,鼓励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推动“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毕业即就业”。 推动民营企业需求侧管理体系建设 人尽其才百事兴。引导民营企业树立人本理念,加强民营企业人才需求侧管理,贯通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等环节,补齐民营企业现代管理体系、人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短板。一是搭建民营企业家培训班、人才管理研修班等载体,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助力民营企业家成长,拓展民营企业家、高管的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和人才管理理念。二是举办民营企业人才管理讲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专业轮训活动,促进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交流,提高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三是指导健全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体系,畅通员工职业成长晋升通道,完善绩效考核、薪酬激励机制,释放人才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新动能。 营造更高水平的人才集聚生态环境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树立“营造人才生态,就是创优营商环境”的理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暖心服务保障举措。一是建立“全方位宜居”服务理念,出台工业园区、人才公寓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意见,健全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完善交通、住宿、商娱、医疗、教育等生活配套布局,解决民营企业人才安居问题。二是引入“全家庭周期”服务理念,健全人才联系人、服务直通车、人才服务进企业等跟踪服务机制,持续改善人才家庭生活品质,完善人才配偶的工作与子女教育保障配套,让人才感受更多“温度”。三是秉承“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设立民营企业人才保健定点医院,畅通绿色医疗通道,使民营企业人才享受优质健康服务保障。 孕育实业兴国尊贤重才的社会氛围 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实业兴国”商业文化,厚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加强政治引领,提升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地位和社会认同,吸引更多英才投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是加大选树典型力度,创建民营经济人才示范市、县(区)和人才建设示范民营企业、商(协)会,推广经验做法,形成示范效应、辐射效应。表彰和奖励优秀民营企业家及创业创新人才、技能人才,提升人才获得感、尊荣感。二是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导,开展民营企业高校公益宣讲活动,宣传企业家精神和民营企业艰苦创业事迹,引导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三是加强民营企业品牌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开展树品牌、创特色、兴文化活动,孕育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企业人文环境,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增强人才吸引力、凝聚力。 (作者叶华青系江西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韩斌系江西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综合部负责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