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1-12-16
2021-12-16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长远奋斗

作者: ■周力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52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社会历史进程,必须在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进而使生产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和改变的基础上进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人们不甘落后、奋力拼搏、团结制胜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世界各种文明相互取长补短、交流互鉴的社会历史进程。必须努力把握“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些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点,在国与国关系中找到最大公约数,携手努力,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一个各国寻求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社会历史进程。只有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以及意识形态的界限,超越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和各种偏见的壁垒,作出和平共处、有序竞争以及合作共赢的明智选择,世界才可能有光明的未来。
    中国作为世界的一员,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将更加积极地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在中共十八大之后正式提出来的。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首次向世界传递了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中国判断:“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纽约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提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至少包括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大的方面,相应地,就要致力实现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环境的清洁美丽。显然,这不只是中国一家的事情,而是全世界的事情。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很快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协商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第一次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了联合国决议。紧接着,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阿富汗问题第2344号决议时,也写入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等有关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方面的内容。2017年10月30日,第72届联合国大会第一委员会通过了《关于防止外层空间军备竞赛》的两份决议,两份决议都加进了有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表述。前不久召开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三次会晤和上海合作组织杜尚别峰会,都在发表的宣言文件中特别强调,要致力于在互利合作的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1年11月1日,第76届联大一委表决通过“不首先在外空放置武器”和“防止外空军备竞赛的进一步切实措施”的决议。两份决议都在序言中明确指出,各国应防止外空军备竞赛,促进和平利用外空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其中写道,“在国际事务中,坚持正确义利观,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018年3月11日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在宪法序言里加上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表述。这说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上升为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要认真遵循的目标和努力奋斗的任务。
    近几年来,我们在推动国际合作、地区合作的实践中,还相继提出了建立“中非命运共同体”“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拉美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和“网络领域命运共同体”等概念,得到地区国家的认同和支持。此外,还有诸如打造“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卫生健康共同体”等倡议和呼吁。许多国家的政府、政要、政党以及国际组织都明确赞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议,认为这符合时代潮流,是将其本国发展战略和国家建设规划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的鲜明路标。
    那么,在今天的情况下,究竟应当如何看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社会历史进程,必须在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进而使生产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和改变的基础上进行。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已经进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信息社会化彼此深度依存的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新技术、新规则的运用和遵守,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推动着生产力快速发展,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架构和改革现存的全球治理体系。可以说,人类今天遇到的各方面问题和前进的阻力,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甚至所有时期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复杂。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自解决全球经济和世界文明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正如国际歌歌词中所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只能靠我们自己!
    第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人们不甘落后、奋力拼搏、团结制胜的社会历史进程。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矛盾不断运动并呈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态势的发展史,是一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我们看到,一方面,人类总是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以创造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人类社会也在不断改变着从事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各种社会组织形式,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以创造更加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精神条件,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世界各种文明相互取长补短、交流互鉴的社会历史进程。人类文明总是在融合和互补中向前发展,没有哪一种文明能排斥所有、独领风骚。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认同;必须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总之,必须努力把握“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些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点,在国与国关系中找到最大公约数,携手努力,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第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一个各国寻求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社会历史进程。谁也不能否认,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存在着不同的国家利益、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不同的发展道路,冷战思维还时不时充斥于国际关系中。但现实是,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状态。所以我们历来主张,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坚持确保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能够获得平等的发展权利和机会;坚持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各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只有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以及意识形态的界限,超越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和各种偏见的壁垒,作出和平共处、有序竞争以及合作共赢的明智选择,世界才可能有光明的未来。
    第五,中国作为世界的一员,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支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将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致力于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致力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将更加积极地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本文系全国政协委员、中联部原副部长周力在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六届年会上的发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