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1-12-15
2021-12-15 第08版:八版 【字体】大 |默认 |

陈亮:“一微米”工匠

作者: ■本报记者傅春荣通讯员戴丽玉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220
    1微米有多细?一根头发直径的六十分之一。1微米的精度有多难?在工业模具加工领域,微米之差就决定了产品的成败。在微研股份,有这样一位80后工匠,他个子不高,长相普通,却拥有一双神奇的双手,经他手研发出的工业模具,精度可以控制在1微米之间……
    微米之差决定产品成败。在微研股份,有这样一位80后工匠,拥有一双神奇的双手,经他手研发出的工业模具,精度可以控制在1微米之间。他就是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最美职工”、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新联会成员、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加工中心班组副班长陈亮。
在300米“长路”上坚守19年
    19年前,刚刚中专毕业的陈亮是公司里一名最基层的铣工,承担模具粗加工任务。经过1年半实习,陈亮顺利“出师”,而同入行的人一般需要3年左右。走得比别人快,肯定要比别人洒下更多汗水。陈亮曾用大半年的工资购买电脑,熬夜学习软件编程;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教材,熟悉模具制造的每道工序;每天“早来晚退”,找机会向师傅们求教,寻求技艺点拨。
    日积月累,陈亮在粗加工车间逐渐有了“能吃饭的手艺”,并且萌生了向高精度加工业务迈进的念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终于,他抓住了一次偶然的机会。
    2007年,公司接到一笔为电视机厂商制作高精度模具的订单,模具精度要求控制在1微米。但老师傅们只能保证3到4微米,各种尝试之后仍旧无解。领导觉得他平常点子多、能钻研,提议借调陈亮来试试。陈亮苦干一个星期,终于找到了破题之策:在加工中心的刀柄上安装精密砂轮,把刀“铣”的功能与砂轮“磨”的功能结合在一起,成功将精度提高到1微米。
    说时容易做时难。当时,这种“移植嫁接”的办法到底成不成,师傅们心里没底。最后,抱着试试的心态,陈亮团队上手了。难题接踵而至:怎么把砂轮装到机床上?砂轮在高速旋转中如何保持平衡?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陈亮团队做到了。陈亮也顺利留在精加工车间,有了向更高目标跨越的可能。
    后来,公司又承接了一笔制作易拉罐拉环模具的订单。当年,这种刻线刀模具制造技术被国外封锁,我国长期依赖国外进口。陈亮团队拿到国外样品后,经过反复测绘明确了模具的尺寸,但对模具材质及关键零件制造还是无法掌握要领。很长一段时间,陈亮团队反复研究、试验,甚至将高倍显微镜安装到机床上进行检测和监控,以明确每次出错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靠着这种韧劲儿,陈亮团队终于做出了高品质的刻线刀,出售价格为国外产品的三分之一。事实证明,中国人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技术报国并不只是科学家的事
    近年来,陈亮团队与清华大学校企合作,承担了高端柴油机高精密微喷孔加工装备项目。这是一项用于多个重要领域的尖端装备,实验室科研成功并申报专利后,由于产品性能不稳定,无法进行产业化生产。陈亮团队接受任务后,发现问题出在某个关键部件的制造精度上。找到问题后,陈亮团队经过半年的努力革新工艺,将该部件的制造精度提高到了1~2微米,为产业化生产突破瓶颈。事后,清华大学的老专家握着陈亮的手说:“陈师傅,科学可以报国,技能同样可以报国啊。”
    2020年年初,新冠病毒引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着全世界。疫情期间,全国口罩生产告急,可谓是“一罩难求”。在危机时刻,全国各地工厂掀起了口罩生产的热潮,很多工业产线,纷纷转向生产口罩、酒精、防护服等医疗用品。
    在N95口罩生产中,熔喷布是抵御细菌病毒至关重要的屏障,熔喷布生产设备的口径密度是口罩能否合格的关键指标。想要生产合格的熔喷布,首先要搞定熔喷布模具。
    微研接到指令时,正值2月,疫情形势极为严峻。攻关时间仅有48小时,陈亮临危受命,带着一队研发人员昼夜兼程,累了就在机器旁打的地铺上,轮流休息1-2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陈亮团队在48小时内成功研发出高精度的熔喷布模具,给口罩的生产和疫情防护抢下更多的时间。
    看着一批批用自己研发模具生产的熔喷布被做成口罩,送往全国甚至世界各地,陈亮和队员们心里无比自豪和欣喜。
    自己仅是“工”
把技术传承下去才是“匠”
由于爱学习爱钻研,陈亮被公司派去德国和日本学习,这也是世界工业领域最强的两个国家之一。海外交流的经历,不仅增长了陈亮的见识,还让他深深地触动。
    在德国学习的这段时间里,陈亮接触到了最前沿的工业生产技术。这次交流也让他对我国工业制造产业信心十足,“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一样能造出来。”
    中国的尖端工业快速发展,仅有一位陈亮是不够,需要千千万万像陈亮这样的技能大师。
    一个人只能称为“工”,只有传承下去才能称为“匠”,这是陈亮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陈亮今年37岁了,从2005年开始,这位年轻的“老师傅”已经培养了30多名优秀技能拔尖人才和青年后备人才。现在,陈亮把大部分心思和精力花在“传帮带”上,不断把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陈亮是无锡上学、无锡工作、无锡培育的技术工人,从学徒工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到全国最美职工、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到2021年做为工人代表参加中宣部建党百年系列庆祝活动第一场中外媒体见面会,陈亮坦言,是“时代造英雄”,技术工人的时代来了。
    “行行有能手,行行出状元。在这个大时代,技术工人应有大作为,一技在手、技行天下,走遍世界都不怕”,这是陈亮留给90后、00后的寄语。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