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12-15 第07版:七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辽宁惠万民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呐: |
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有光 |
|
作者:
■程景亮本报记者孙智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55 |
|
|
|
|
|
|
虽然看似有悖于传统,但姜呐还是希望与老年人建立一种稳定,且持续上升的“朋友”关系——以平等、真诚、信任为根基。 5年来,身边的伙伴走了又来,来了又走,姜呐则始终坚定不移,以一种“牛耕”的心态,朝着既定的目标持续推进。 宏大之下的细分 自认为是“宇宙中一粒沙”的姜呐,将自己定位为养老服务业中的一名从业者。在姜呐看来,服务业是自己的老本行。 2016年之前,姜呐从事了10余年的酒店管理工作——那是整天挎着名牌包包,脚踩恨天高,一时一刻都不能停歇的日子。忙碌在带给姜呐富足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给她疑问——自己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于是,想要探究答案的姜呐走出舒适区,开启了一段看得到未来,也看不到未来的创业旅程。 养老产业并不是姜呐创业的首选项目。回想起来,姜呐用“不知深浅”形容当时的自己。 这个产业过于宏大、过于多元,以至于在创业之前,姜呐甚至一度“误认为”养老产业同酒店服务业的本质是相近的,都是要保证床位的“入住率”。但初步接触后,姜呐的这一想法迅速扭转。于是,姜呐调整思路重新定位——在宏大之中截取一小部分,发起成立了辽宁惠万民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虽然只是宏大中的一小部分,但姜呐仍然认为,自己是在开拓、创新、突破。前面没有可以借鉴的模板。 创业初期,姜呐最常遇到的问题是:你那里多少钱一个床位,有多少张床?但这恰恰不是姜呐想做的。姜呐想有别于传统,由“让老人到我身边来”变为“我到老人身边去”。 做这种“居家养老”,姜呐有自己的理由。在越来越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中,有一部分需要通过床位来解决养老需求,有一部分则需要在家里满足自己的养老需求。相较于前者,后者的群体更加庞大。 是产业更是服务 辽宁惠万民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创建之初,曾创造性地提出“五助”服务,即助餐、助洁、助医、助浴和助疾服务,随后又升级到“十助”服务,即助餐、助洁、助医、助浴、助疾、助行、助游、助购、助学、助娱服务。其中,助餐曾被视为一大特色。公司有自己的中央厨房,组建了后厨团队和配送团队,既可堂食,也可以送到老人家。第二项特色服务就是助医服务,从治疗发展到理疗、健康、养生、保健类。 随着在行业中沉浸得越来越久,姜呐越来越意识到,老年人要的不是怎么样活着,而是怎么样舒服地活着。于是,面对这样的新课题,姜呐开始着手打造属于老年人自己的生活第三空间。 2019年2月22日,沈阳市助老志愿者协会成立,3个“2”寓意“全是爱”。 姜呐将在创业服务的过程中,集合了社会上有爱心的、想为老年人做事的这样一些团体,同时也集合了社区当中仍愿意发光发热的热心老年人,吸收他们加入志愿者的团队当中,给一些真正有困难、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帮助和服务。 内心的充盈 “如果时光倒流,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依然会选择创业这条路。”姜呐认为,创业让一个人存在了无限的可能。 谈及5年来的变化,姜呐认为,自己看待问题的视角与过往不再相同。对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到底需要什么?姜呐认为,回答好这样的问题,不应是从业者的“我觉得”,而应该是老年人的“我需要”。“当你了解老年人的真实需求后,你才能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为了真正了解老年人的需要,5年来,姜呐一直坚持做着的一件事就是,走到老年人当中去,去听、去问、去记、去做。 早期,姜呐曾组织社工和公司职员,深入社区,走到老人身边,敲开一户户门,打开一扇扇窗,用真心换来信任,得来了第一手资料。 2020年,姜呐收到一位庞姓阿姨赠送的保温杯。庞阿姨70多岁,无儿无女。在工作过程中,姜呐倾注了更多关照。庞阿姨在保温杯上印上了姜呐朋友圈中发的一张照片,还写了一封长信,鼓励姜呐坚定地走下去。收到这份馈赠后,姜呐瞬间“破防”。 “一个人价值的体现,是真正帮助到别人,并因为你的帮助而提升幸福感。”创业5年后,对价值的认知,姜呐有了新的评判标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