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12-13 第04版:四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郭宏新:推动中国高端制造走向全球 |
|
作者:
■本报记者宋寒业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39 |
|
|
|
|
|
|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B类高层次人才……”这些重量级荣誉被中圣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宏新获得。从学校到企业,郭宏新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立足科研成果产业化 1983年,郭宏新高校毕业后在南京化工学院实验室工作,凭借着扎实的业务基础和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他22岁就成为实验室主任,获得了4项专利,并且成为热管学院当时最年轻的副院长,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在将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郭宏新发现由其他企业生产的科研产品,产品的质量无法保证。为了将科研成果产业化,郭宏新决定辞职创业。 1998年,郭宏新创办了今天的中圣集团。“创业初期,面临没本钱的难题,有的只是本行的专业技术和理念。为此主动去一家家企业登门拜访。”郭宏新回想到当年的创业经历时说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郭宏新帮助第一个客户——扬子石化攻克了传输管线的能量损耗问题,市场的大门逐渐打开。随后,他带领团队立足科技成果产业化,一步步为社会、为客户解决问题,不断地自主创新,从而获得认同,滚动发展。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圣集团从一家只有7个人的小公司发展成为拥有十多家下属子公司、3000多名员工,年销售超50亿元的海外上市企业集团。 坚持自主创新 推动中国高端制造走向全球 2005年,中圣公司开始向扬子石化和巴斯夫合资的公司提供装备。但是,由于双方不对等,德国对中圣公司态度并不友好,为打破发展瓶颈,中圣公司一方面研究自己的高效传热技术,另一方面请德国专家来做质量总监。 经过几年努力,德国方面终于与中圣公司开展平等对话。2010年开始,巴斯夫成立了“发展中圣计划”,决定把中圣打造成他们的伙伴,将一些重大设备交给中圣来设计、制造。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巴斯夫的一个高端香料项目分隔壁塔。巴斯夫将中圣设计、制造分隔壁塔的过程进行了拍摄并全球播放,推动了中国的高端制造走向全球。 如今,中圣集团打破了国外在同类技术上的长期垄断,而且凭借独特竞争优势,将产品出口到美国、中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巴斯夫、英国石油、壳牌、陶氏杜邦、美孚等诸多世界500强企业,特别是出口到巴斯夫德国本土,创造了中国高端装备出口新纪录。 更加坚定地帮助社会解决问题 作为一名科技企业家,郭宏新不断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走出了一条科技自主创新之路,而作为一名党员创业者,他在不断思考做企业是为了什么?企业仅仅是自己的,还是属于社会? 在社会责任这方面,郭宏新一方面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打造大国重器,推进核心技术国产化,打响蓝天保卫战,帮忙传统企业解决环保问题,比如他们打造了“能源岛项目”,攻克了太阳能多晶硅污染问题等等;另一方面,在人员就业、教育事业、扶贫帮困等方面,中圣公司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004年,郭宏新主动接收了一家濒临倒闭的福利企业,为27名残疾工人提供工作。2008年金融危机,他代表董事会向全集团员工郑重承诺:中圣不裁员、不减薪;2009年玉树地震,郭宏新立即捐助了价值300万元的热棒,用于灾后重建;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除捐赠物资外,郭宏新率队快速建立应急供汽保障机制,制定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单独供热的运行方式和技术措施,开辟供热“直通车”…… “一个企业最终要做起来靠文化,党团文化是我们中圣集团的核心文化。”建党100周年之际,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郭宏新深感自己的责任更重了,他说:“这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今后要更加坚定地帮助社会解决问题,用创新来发展企业,同时用科技来使企业做得更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