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1-11-22
2021-11-22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职业中间商”值得警惕

作者: ■张国栋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166

    “亲,您可以下单买回去试试,如果不合适包邮退。”近日有买家K先生告诉记者,这是他“双11”促销期间购买手机壳时向客服咨询后得到的答案。他向客服咨询,自己的手机是某品牌的新版,不知道购买老款外壳能否通用。客服则“坦诚”地表示,自己并不知道新版手机的具体尺寸,甚至连自家销售外壳的具体尺寸参数也不了解。对此,业内人士分析,如今有很多小电商都不是厂家直营或专业销售,而是“职业中间商”。
    业内人士的分析,无疑道出了很多电商的发展“真谛”,让人感到纠结。尽管其“小”,却事关市场正常秩序和消费者切身利益之“大”,不能不引起我们应有的警惕。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曾是经典的网络热词,甚至一度被不少电商拿来当作广告语,其本意是产品从卖家到买家,没有经过中间环节层层加价。不少电商更是把实体店比作中间商,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性价比,吸引消费者下单。可如今,随着电商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电商成了“职业中间商”。这固然是法无禁止,情有可原,可问题在于这等模式是否可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
    一方面,现在网上很多负责销售的网店,看似电商,其实只是“职业中间商”,他们负责在各个平台上接单,然后发订单给厂家发货,从中赚取差价,因此对于很多新产品参数并不了解。而且这些商家的客服多为临时聘用甚至是第三方兼职,仅仅掌握公司给的“套话”,基本是一个“小白”。
    另一方面,“职业中间商”除了“接单收钱”以外什么都不管。比如,包装和发货都是厂家负责,这也就是为什么买家看到商家地址明明在上海、北京,发货却是广东揭阳、福建泉州等。有些网店甚至连产品的宣传资料图片都是找外包公司统一制作的,这也是很多商家对产品根本不了解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由此带来的售后问题也都是由厂家来解决,比如退换货。遇到产品问题,有些“职业中间商”相互推诿,甚至直接给出厂家负责人的电话了事。
    可见,“职业中间商”不但赚取了差价,还变相逃避作为销售方的售前售后责任,消费者在“职业中间商”店里购物有极大隐患。尤其是在售后方面,如果被当作“皮球”踢给厂家后,由于买家和厂家并没有直接的买卖合同关系,有时甚至有吃闭门羹、遭言语辱骂等情况发生,导致维权颇为不易,上当受骗在所难免。
    对此,有经验的买家提醒,发现卖家是“职业中间商”时,维权不要被卖家“指挥”,要遵循电商平台的规则,遭遇协商不成或推诿的情况及时向平台申诉,申请平台介入或先行赔付,以此来保障自身权益。
    这当然对头,但还不够。就此而言,有关部门还应与时俱进,对症下药,拾遗补缺,进一步明确和压实市场各方责任,给“职业中间商”戴上“紧箍”,以强有力的制度机制和监管手段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护航电商包括“职业中间商”等新业态行稳致远,实现多赢。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