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11-08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海航教训不能一再上演 |
|
作者:
■李富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38 |
|
|
|
|
|
|
10月31日,海航集团发布消息称,海航控股等11家公司的重整方案获得法院终审裁定批准。根据重整方案,海航集团重整后将被“大卸”成4个完全独立运营的板块——航空、机场、金融、商业及其他,各板块由新的实控人股东带领前行,相互完全独立。 今年9月18日,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组长、海航集团党委书记顾刚说,重整后老股东团队及慈航基金会在海航集团及成员企业权益将全部清零,不再拥有相关股权。这既是法治化、市场化破产重整的法律要求,是股东必须承担的基本责任,也是该企业野蛮生长带来的必然后果。 “野蛮生长”这个概念,来自于知名企业家冯仑的同名书。冯仑作为最早一批开拓房地产事业的创业者,以置身其中的经历记录,总结了民营企业的出生和成长。冯仑的这本书已经出版将近20年了,但“野蛮生长”一词如今还常被引用,说明问题依然存在,而且还在以新形式演绎。 具体到海航集团,最终留下高达7000亿元的债务冰山难以化解、海航长期领导人陈峰因涉嫌刑事犯罪而被公安机关拘留,事件进展至今不免令人感叹。海航集团从2017年底爆发流动性危机到现在,已经历时4年。虽然前期由陈峰领导“自救”,但终因沉疴太重、病入膏肓,不仅没能化解风险,而且还转为严重的债务危机。不得已之下,2020年2月,海南省政府组建联合工作组进驻海航,全力协助、全面推进海航集团风险处置工作,最终决定破产重整。破产重整,意味着众多的投资者难以兑现的债权最终还是一笔勾销。 海航是怎么野蛮生长的?社会上已经看得很清楚了。一个航空公司主业是开飞机,海航不好好经营本行,而是将大量资金用来买这买那,从中国买向全世界,从关联产业买到毫不相干的资产。买来了巨额资产,自己又没有分身之术,不仅管理不好,更多的是根本管理不上。而市场风云阴晴不定,长江后浪推前浪,一眨眼的工夫,海航巨额资产就撞到了冰山而崩裂。 海航犯这样的错误,倒不是掉入人类认知的百慕大,而是民企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固有弱点的集中爆发。当初海航不停地买买买,许多普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但海航这样干是因为融资容易,它想干什么,资本市场就能给它送钱。对此顾刚强调,海航上下要深刻反思海航28年的发展,不断汲取过去盲目扩张、没有敬畏的教训。 不停地买买买的民营企业,海航不仅不是唯一一家,而且还是普遍现象。地产界诸如恒大,制造业如富贵鸟,农业如雏鹰农牧、雨润食品等等,无不是大肆扩张。跨界的是五彩缤纷,不跨界的也在行业内大肆兼并,鲸吞虹吸。一味地追求企业爆发式成长,是因为以往金融宽松,容易贷款,于是许多企业经营者怀有“撑死胆大、饿死胆小”的心态,不考虑还贷能力而大量借钱,对借债还钱则漠然视之,有的存心“债转股”,有的幻想绑架社会“大而不倒”,幻想国家会一如既往为其输血。这样的行为就是缺乏敬畏。如果站在国家的角度考虑一下,都这样圈钱,能不积聚金融风险吗?一旦风险积聚,能不紧缩信贷吗? 个别民营企业的野蛮生长远不止表现在盲目扩张方面。一些企业在环境保护、依法纳税、劳工权益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都存在“闯红灯、蹭黄灯或者逆行”等现象,使企业一时的发展建立在不可持续的基础上,最终导致经营不善、自毁前程,可谓教训深重。 中国的民营企业生长能力强大、能在市场岩逢间生长、能像腊月的梅花凌寒怒放,这样的奇迹屡见不鲜,但综观四十年来民营经济的发展史,在无数的民营企业生生不息、源源不断汇聚成民营经济的汪洋大海的同时,具体到每一家民营企业的命运,则充满悲欢离合。如同黄河长江大浪淘沙一样,无数的弄潮儿独立潮头于一时,但折戟沉沙于一瞬,泥沉水底于无声。凡此种种,都与其天生痼疾有关,从而陷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宿命轮回。 但这个轮回其实不是宿命,是可以通过全社会的综合治理和企业自身的扬弃来不断优化的。如何在基因上进行重组,需要持久不懈的努力。而持久不懈的努力,则积累于对一个一个的具体教训的总结和汲取上。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