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11-05 第08版:八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邓兆萍:让科技赋能时尚产业 |
|
作者:
■刘战红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06 |
|
|
|
|
|
|
随着第25届中国时装设计“金顶奖”的揭晓,中国时尚大奖2021年度颁奖典礼为本届中国国际时装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邓兆萍已然成为本届时装周上备受瞩目的时装设计师。 荣登“金顶”,是每一位服装设计师的梦想。邓兆萍在这条梦想的路上坎坷前行了近8年。“不容易。但因为热爱!”这是邓兆萍质朴的内心独白。 黄金链接起两代人奋斗足迹 “认识丁孟贤老师那年,他已经77岁了。两年后他离开了我们。当时我对他曾有过一个承诺,现在想来,有点不知天高地厚。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个产业链的未来拓展如此艰难。” 2014年的一天,邓兆萍在广州见到了专程从长春赶来的丁孟贤,这位被誉为中国聚酰亚胺之父的老人为邓兆萍带来了实验线上的聚酰亚胺纤维絮片。那一刻,邓兆萍被彻底征服了。 “50多年前,国家用10公斤黄金从苏联换回了10公斤聚酰亚胺,又名黄金丝。那时的丁老师只有20多岁。10公斤聚酰亚胺一点一点地被丁老师解构,这一研究持续了几十年。丁老师的著作很厚,我只看懂了序。”邓兆萍的思绪在流淌。 丁孟贤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所的研究员,他倾注毕生心血研发出能够量产的聚酰亚胺合成技术,并成功打破了该项技术的国际封锁。而聚酰亚胺则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微电子、纳米、液晶、分离膜、激光等领域的特种工程材料,应用前景广泛,业界认为“没有聚酰亚胺就不会有微电子技术”。 丁孟贤在成功解构聚酰亚胺后,又历时5年,推出了服装应用领域聚酰亚胺纤维。这种材料具有轻薄暖、亲肤抑菌、原生阻燃、原生性远红外等四大功能性特征。聚酰亚胺纤维极高的应用价值和原生性功能,堪称化纤行业金字塔上的明珠。 “我把聚酰亚胺纤维絮片搭在手背上,感受着它那惊人的保暖功能,于是,有一种力量让我做出郑重承诺,一定要用我的影响力以及我在行业的专业知识,让丁老师一辈子的科研成果惠及普通百姓。”邓兆萍说。 如今,在邓兆萍等纺织人的努力下,聚酰亚胺纤维已然从一根纱线成功开发出包括牛仔面料、双面呢、人造皮草、防寒服填充物、毛织、针织、梭织面料等近十个服用领域品类。 科技赋能服装产业 2014年,邓兆萍带着“聚酰亚胺”重回中国国际时装周。而在此之前,邓兆萍在时装周上已经荣获过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称号。 此后的每一年,人们都能在中国国际时装周的T台上看到邓兆萍“携手”航天科技纤维技术的身影。2016年,邓兆萍摘下最佳女装设计师桂冠,同年也被“金顶”提名。那一年,邓兆萍用聚酰亚胺面料制作的白色礼服披风在谢幕的一霎,金光闪烁。 2021年,邓兆萍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一举夺得“金顶”桂冠,这给太多人带来惊喜。人们品味着她的那份“心水清单”,感受着在海量文化元素中,遵从内心、有所取舍的当代时尚理念。“这一季,我努力让自己的作品在保持邓兆萍原有优雅风格的基础上年轻起来。”邓兆萍说,这次的作品更加符合年轻消费群体的追求,年轻、时尚。在时尚悠闲、健康环保的基础上,诠释民俗文化。色彩上更加大胆,具有交融性,搭配上也不断突破,将运动元素与优雅风格相结合。” 高科技面料创新、时尚设计加持、艺术跨界赋能,邓兆萍希望自己的作品兼具艺术性、实用性,每一场新品发布能够成为与社会各界沟通联动的平台。邓兆萍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业界更多人的目光聚焦科技,让更多的设计师认可聚酰亚胺纤维。拿到金顶后的邓兆萍兴奋地说:“金顶奖让我在行业更具有话语权了,聚酰亚胺纤维的推广传播需要这种话语权。” 科技改变世界,时尚引领潮流,这是不变的定律。目前,业界传来消息,聚酰亚胺合成技术将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共同成立聚酰亚胺纤维联盟,邓兆萍多年的坚持终于迎来一个崭新的未来。“今年拿到‘金顶’,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未来我希望以科技赋能时尚产业,以全新的面貌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邓兆萍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