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09-22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迈向科技强国的行与思 |
|
作者:
■杨杰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015 |
|
|
|
|
|
|
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不断迈进。这一过程,既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也包括改造主观世界。人类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一般密不可分,互为前提。正是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汇成奔腾不息的人类文明史长河。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提高,是社会物质文明创造与提升的基础与前提,同时,科技不仅有着丰富的自身内涵和规律,还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发生各种联系。赵永新所著《科技创新热点辨析》,从科技与人文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科技自身规律及其与社会人文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其突出特点,可以借用“形散而神不散”予以概括:全书虽为由诸多单篇散论集合而成的论文集,实则是有机整体,其中的红线一以贯之加以凝聚,问题化意识清晰而集中,这就是“科技创新”。这主要呈现为三个逻辑层面:一是立论观点的深刻性,二是基本概念范畴厘定的准确性,三是逻辑演绎的辩证性,使得本书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视野,亦有鞭辟入里的真知灼见。 本书字里行间时现思想的火花。譬如,以“道”与“器”的辩证性揭示基础科学与技术功用的关系,对屠呦呦获奖引发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对“院士富豪怎么看”作出生动解析,对“唯论文论”的弊端追根溯源等等,每每触及科技体制机制亟待变革的“敏感地带”。 本书对“科学技术”这一贯穿始终的关键词进行了学理性厘定,澄清以往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指出“科学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原理、规律”,而技术“主要是指建立在科学发现基础上的新方法、新发明”;二者的社会功能也是不同的,前者是“揭示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奥秘”,后者的目的是“研制出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品种、新产品”,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必然涉及生产关系等诸多因素,而这些要素之间又形成了不同维度关系并构成复合体,科技的提升与发展水平最终取决于科技“力场”中诸多因素碰撞的“合力”结果。因此,关于科技发展的探讨,本书并没有囿于专业性的深究,而是面向广大社会受众,从科技人文和科学精神的层次揭示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科技发展所关联的诸多问题。掩卷之余,读者在为我国科技迅猛提升而欣喜振奋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当下的差距,继而生起紧迫感:科技强国,任重而道远,需要中华儿女砥砺向前、不懈努力。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赵永新著 人民出版社出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