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1-09-16
2021-09-16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行会雏形初现

——隋朝的商业组织

作者: ■陈建辉陈周灿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529

    自古以来,我国绝大部分河流都是从西流向东的,这是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河向东流”已经深入人心。到了隋朝,隋炀帝把运河连接起来,促进了南方与北方文化交流,南北经济得以大畅通,苏州、杭州、扬州等南方城市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木材、粮食、盐、丝品在运河上来来往往,兴盛繁荣。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国史大纲》中写道:
    隋室虽祚短运促,然其国计之富足,每为治史者所艳称。自汉以来,丁口之蕃息,仓廪府库之盛,莫如隋。
    581年隋朝建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589年隋文帝杨坚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604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命令宇文恺在洛阳大规模建新都城。次年,迁都洛阳,设洛阳为东都,洛阳自此开始了作为隋唐两代王朝东都的历史。
    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政治上创立三省六部制,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经济上开凿南北大运河,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大业盛世”。但是隋朝的兴盛与繁荣只是昙花一现。619年,隋朝灭亡,前后三帝,凡38年。尽管隋朝“祚短运促”,但它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其历史地位为后世治史者所称道。
    一、隋朝的“市”与“肆”
《资治通鉴·隋纪·大业六年》记载东都洛阳三个著名的“市”:东都东市曰丰都,南市曰大同,北市曰通远。
    唐初杜宝《大业杂记》更详细介绍了情况:
    大同市周四里,在河南县西一里……桥南即入通远市。二十门分路入市……桥南二里有丰都市,周八里,通门十二,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市四壁有四百余店,重楼延阁,互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
    隋唐时候,“市”内的店铺叫“肆”,以丰都市为例,有3000余肆。出售同类货物的“肆”集中在一个区域内,组成“行”。以丰都市为例,有120行,平均每一个行有25个肆。就人口、经济条件而言,在同一个城市的同一个市场,平均一个行有二十多个商铺,规模十分可观。
    北宋学人李昉、李穆、徐铉等编撰的《太平御览》记载:
    大业六年,诸夷来朝,请入市交易,炀帝许之。于是修饰诸行……时诸行铺,竞崇侈丽,至卖菜者亦以龙须席藉之。夷人有就店饮啖,皆令不取直。胡夷惊视,浸以为常。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
    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
    从这意思相近的两个史条中可知,隋朝对外贸易繁盛、国际交往频繁,国力充实。同时,我们看到了风气浮华。“卖菜者以龙须席藉之”“就店饮啖,皆令不取直”“以缯帛缠树”等记述均表明隋朝做足了“面子工程”。
    二、隋朝的四方馆
    为了适应“诸夷来朝”的大好局面,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东都洛阳设立了四方馆,以接待周边少数民族及外邦使者,并与之贸易。四方馆,隋朝官署名。隋炀帝时置,分设使者四人,各自主管双方往来及贸易等事,属鸿胪寺。馆下置四署,东方曰东夷使者署,南方曰南蛮使者署,西方曰西戎使者署,北方曰北狄使者署。各署以使者一人主之,主管双方的往来和贸易等市。量事繁简,临时损益。
    隋朝的四方馆,掌管外商来华贸易事宜,是汉代“蛮夷邸”的发展。隋朝出现万国来朝的局面,当时周边国家如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东突厥等国皆深受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的影响,以日本遣隋使最为著名。到了唐代,则进一步设置了两个特别行政管理机构,即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三、“行”的出现
历史学家全汉昇在《中国行会制度史》中写道:“行”的名称最初见于记载的为隋代。
    全汉昇进一步解释说,“行”之所以特别明显的开始于隋,有其特殊的原因。一是隋朝对外贸易日繁,诸夷来朝,商人为共同应付这种新市场的要求计,遂有“行”的组织。二是隋规定县官不得以本地人充任,而外来县官往往不谙当地民情,只顾抽剥,商人不堪其骚扰的结果,自然组织团体来与之对抗。
    至于“行”这个字,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经常出现在文献中。“行”的本义是行列,多用于军队。如:
    《诗经·大雅·常武》: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
    其意是我大周天子对太师皇父说,你下命令给程国伯爵休父,让大周军队左右排列行伍,把作战命令下达全军各部。
    《左传·襄公三年》: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于曲梁,魏绛戮其仆。
晋侯的弟弟扬干在曲梁扰乱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楚辞·九歌·国殇》: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这些文献所说的“行”,多和部队相关,多指队伍的行列。
    到了隋朝,“行”字出现了新的含义,也应用于工商团体中,“行家”也成为了某一个行业高手的代称。
    中国经济史学家傅筑夫在《中国经济史论丛》中指出:
    中国古代的城市工商业者很早就有自己的组织,至少到隋代即已有了关于“行”的明确记载。至唐、特别是宋,工商业者的“行”又有了大量发展。
    经济学家彭泽益在《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一书的《导论·中国工商业行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中说道:
关于“行”,隋朝即已有之,但不知其祥。其后“行”的数量骤增。从这里可以知道,彭泽益也认为,隋朝就有“行”。
    从以上学者的论述中可以知道,隋朝有“行”,是学术界主流的、公认的观点。
    杜宝《大业杂记》记载:
    隋大业六年……时诸行铺,竞崇侈丽……隋曰利人市,南北尽两坊之地,隶太府寺。市内店肆如东市之制,市署前有大衣行、杂糅货卖之所。
    这里提到“诸行”“大衣行”,据著名考古学家宿白介绍,这些文献记录,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被考古工作者所证实。
    在《河南志》中就有一段关于洛阳“大同市”的记载:
    本曰植业。隋大业六年,徙大同市于此,凡周四里,开四门,邸一百四十一区,资货六十六行。
    可知大同市和丰都市都有同样的构造,都有行。
    当然,需要明确的是,“行”并不等于“行会”,但行会的基础,一定有“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