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1-08-24
2021-08-24 第05版:五版 【字体】大 |默认 |

楚门半岛小渔村的振兴故事

浙江玉环民企探索“无中生有”乡村振兴新路径

作者: ■本报记者 傅春荣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493
    “以企助村,以企富村,以企兴村”,在浙江省玉环市工商联的组织推动下,玉环涌现出一批通过工业反哺农业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有力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使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中,以浙江柏思达齿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柏思达)帮扶干江镇上栈头村的案例最具代表性。
    据记者了解,柏思达始创于1991年,主要开发和生产精锻差速器的半轴齿轮、行星齿轮及各种机械传动的伞型齿轮,公司位于玉环市干江镇小屿门工业园区,2020年营业收入达1.65亿元。
    柏思达帮扶的干江镇上栈头村地处楚门半岛东端,原是高山渔村,背靠大山,面朝大海,全村347户1029人散居山上。该村以前是个薄弱村,村内资源匮乏,经济落后,村民原先世代以捕鱼为主业,后大多弃海转业,其中以打工务农居多,收入普遍不高。在柏思达的大力帮扶下,上栈头村成功打赢翻身仗,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成为玉环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匹黑马。
    现在的上栈头村,不但村庄环境美化、净化、亮化、绿化,而且社会秩序安定,家庭幸福和睦。“十佳先进党组织”“先进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示范村”“村庄整治合格村”“改厕工作先进村”“海塘集资先进村”……各种荣誉的背后,都浸润着柏思达的心血和汗水。2020年,上栈头村更是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2021年3月18日,台州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市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在玉环市干江镇举行,台州市委书记李跃旗实地走访了上栈头村,对上栈头村的乡村振兴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无中生有”的乡村振兴路
    据本报记者了解,柏思达董事长吴法林正是土生土长的上栈头村人,企业做大之后,饮水思源、造福桑梓就成了他最大的心愿。然而,帮扶伊始,面对上栈头村无资源、无资金、无人才的“三无”窘境,也让吴法林十分挠头,重重困难面前,振兴乡村的理想任重道远。
    为此,柏思达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帮助谋划项目,深挖潜力,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上先“输血”,后“造血”,硬是在无人问津的穷山僻壤之间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村级致富之路。
    柏思达首先将目光锁定在乡村旅游上。
    为谋求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大家的推举下,吴法林出任上栈台村的村支书,多次同村班子深入研究,牵头组织去外地考察,最终决定凭借上栈头村特殊的地理区位,打造玻璃吊桥等乡村旅游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为帮助项目落地实施,柏思达出资赞助2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共筹集建设资金700万元,采取村集体51%+村民49%的股份众筹方法,顺利建成上栈头村第一个旅游项目——玻璃吊桥。
    因项目火爆,随后,上栈头村应村民要求,启动第二轮集资,每股3000元,股民数增加至980位。为了帮助困难户脱贫,柏思达主动提出先帮他们入股垫付资金,等分红归还本金后,再由农户享有后续红利,全村家家户户都成为了“股民”。
    继玻璃吊桥项目一炮打响后,上栈头村陆陆续续又建成时光隧道、高空自行车、滨海摩天轮、海盗船等项目,总投资近5000万元,成功打造出上栈头村乡村旅游景区,吸引了很多游客,尤其是节假日期间更是人头攒动,效益十分可观。
    接下来,柏思达又开始谋划引入社会资本,推动村庄建设。
    为把上栈头村建设成为新时代的美丽乡村,柏思达牵线引进杭州无华集团进行工商资本投资,合作开发三悦里文化旅游综合项目,对老村部进行改造,以“南湖红船”为原型,投入近600万元将其打造成为集精品民宿、餐饮、会务、旅游集散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由杭州无华集团负责项目装修、运营和管理,采取浮动租金的方式,把项目营业额按照3%的提成支付给村集体,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按照这种方式运营,预计村集体每年可参与分红100万元。
    此外,在美丽庭院示范带改造、环山公路拓宽、沿路凉亭和村口牌坊建造等村庄建设中,柏思达带头赞助30万元,并动员当地其他民营企业慷慨解囊,缓解了村级资金预算紧张问题。
    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柏思达不忘尊老敬老之传统美德。连续14年重阳节出资赞助,组织上栈头村60周岁以上的老人“外出三日游”,据不完全统计,单单这一项的支出就达到了280多万元。
    与此同时,每逢春节柏思达就给村里8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发放500元红包,送上新春的问候;对患重病且困难的老人,给予慰问金1000-2000元,并在生活上给予相对应的帮助。为此,柏思达已无偿支出近500万元。
    昔日薄弱村迈上发展快车道
    通过柏思达一系列的振兴“组合拳”,上栈头村集体经济发展得到不断壮大。据记者了解,仅上栈头村玻璃吊桥项目,门票营业额已达2000多万元,成为了当地的网红打卡地。
    由玻璃吊桥、时光隧道等项目组成的上栈头村乡村旅游景区目前已成为玉环旅游的一张金名片,更是一只“会下蛋的金鸡”,给村集体带来了实实在在、源源不断的收益,也使昔日一穷二白的薄弱村迈上了不断发展壮大的快车道。
    同时,在柏思达的帮扶下,上栈头村通过乡村旅游景区带动,严格落实美丽乡村样板村建设“九个一”标准,持续改善村庄环境,获评省级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并建设了一批休闲娱乐、文化生活公共设施,全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柏思达注重“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通过乡村旅游项目等“造血点”的成功打造,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的长久稳定增收,也激发了村民们投身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尤其是通过“村集体占股51%+村民占股49%”的形式建立股份联结、股民分红机制,让村民与村集体实现利益共享,更好地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上下同心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现在,由部分村民自发投资的农家乐、具有渔村特色的酒吧等特色旅游观光项目也逐渐兴起。还有些村民则依附景区当起了“两员”——景区务工当职员,售卖产品当店员,村民的收入稳步提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振兴中的难点痛点亟需破解
    吴法林指出,对于投身于乡村振兴中的民营企业而言,必须认识到要在保证生态效益最佳的前提下追求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对发展模式进行创新,注重土地保护,坚持多层次、整体性、全链条式农业绿色发展,打造旅游农业、休闲农业等产品理念,使农业绿色发展不断扩展和深入乡村产业,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当然,做到这一点,企业相对投入的时间和成本都会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在谋划美丽乡村项目时,很多企业有畏难情绪,扼制了民营企业等社会资本投资乡村产业项目的热情。”针对于此,吴法林建议不断优化农村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利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将更多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比如旅游产业项目、文化创新项目、配套设施项目等,并进一步优化投资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的营商环境,发挥民营企业工商资本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想投身乡村振兴的企业,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参与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深刻理解绿色发展的理念,才能使我国乡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全面促成美丽中国的建设。”
    目前,上栈头村的乡村旅游虽然各种配套设施、服务在不断跟进,但是“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全面不足,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配套层次低甚至不健全,难以满足旅游消费者基本需求和差异化多层次需求,使乡村旅游演变为单纯的参观游或餐饮游。“下一步,我们将会探索经济多元发展。”吴法林告诉记者,未来柏思达将加快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山海观光旅游,积极开发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红色教育等服务创建精品线路。通过红色基因+美丽乡村打造“党群院落”“红船酒店”,融合党建宣传展示,规划成为集党建培训、文创中心、乡村餐厅、会议住宿等为一体的红色院落综合体,打造可视、可听、可体验的红色旅游阵地。
    “乡村振兴还有一个难点,就是人才素质普遍不高。”吴法林指出,“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加大人才引进培养。从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共同发力,是破解当前乡村振兴人才难题的有效办法。”他告诉记者,在外部引进方面,充分利用现有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本土人才留在家乡发展;在内部培养方面,加大农村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品牌培训等力度,提高他们对乡村旅游的认识,同时提高服务接待能力和经营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着力培养专家组织带头人、创业致富带头人,打造一支本土的乡村人才队伍,为乡村创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