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1-07-15
2021-07-15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创造美好新生活

作者: ■林宏伟罗定阳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19

    新中国成立之初,召开普选的人民代表大会条件还不具备,民主政治建设是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种组织形式开始的。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产生,主要采用选派(推选)、选举和聘请相结合的方式。
    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已经提上党的重要议事日程。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最重要的成果是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从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5.5亿人口中有4亿多是文盲、半文盲,成为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改造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一个根本问题。扫盲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运动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文化的热潮中。据相关资料介绍,1950年全国上冬学的农民数量达2500万人以上,1951年上常年夜校的农民有1100余万人。从1949年到1964年的十几年中,先后有近1亿中国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如此大规模并卓有成效的扫盲运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旧中国的封建婚姻制度,束缚和摧残人性、人权,酿成了无数的人生悲剧。1950年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婚姻法》的施行,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一个伟大变革,也是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在一个方面的深入。占全国人口半数的广大妇女获得解放,参加到各种生产和社会活动中来,政治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创造新生活,在杨之光的国画《一辈子第一回》、蒋兆和的国画《给爷爷读报》和石鲁的年画《幸福婚姻》里,得到很好的展示。
    (本文根据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一书选编)
    【图1】杨之光1954年创作的国画《一辈子第一回》,描绘了一个平生第一次拿到选民证的老年妇女的喜悦之情。老人衣纹的线条处理粗细有致,恰当表现了粗布衣裳的质感;老人脸部刻画精细,并在中国的水墨语言中结合了西方的光影、明暗效果;眼角皱纹的处理,显现了老人饱经沧桑的艰辛;注视选民证的双眼眯成了一条细缝,加上合不拢的嘴巴,更是把老人当家做主的那种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真实、亲切、朴实。该作品1956年曾获“向科学文化进军”奖章。
    【图2】石鲁1952年创作的年画《幸福婚姻》,描绘20世纪50年代初人民对美好婚姻的喜悦和祝福。画面中,新娘和新郎带着羞涩的幸福;婆婆喜形于色,不停地向邻里夸赞着;公公叼着烟斗,好像若无其事,但嘴角的笑容也流露出内心的喜悦;周围的小孩嬉戏,更加烘托出场面的喜庆。画面人物个性鲜明,淳朴可爱,虽是简朴的农村家庭,仍充满了新生活的喜悦气氛。
    【图3】《给爷爷读报》是蒋兆和写意人物画的代表作,描绘了新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画面中小孙女活泼可爱,胸前飘着红领巾,正喜悦地给爷爷读报;爷爷正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报上的内容,表现出若有所思的神态。两人形象真实感人,爷孙间的浓浓亲情洋溢其中。在作品中,画家将中国传统的水墨技法与西方绘画的光影处理技巧完美结合,使画面既有中国美学追求的意境,也有西方绘画要求的造型、色彩关系。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