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07-01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开创历史新篇章 |
|
作者:
■林宏伟罗定阳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43 |
|
|
|
|
|
|
194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史称“开国大典”。 10月1日早晨起,首都工人、师生、机关干部、市民、近郊农民、城防部队及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共约30万人陆续汇聚天安门广场。下午3时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按动电钮,升起第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军乐声中,54门礼炮齐鸣28响。接着,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举行盛大的阅兵式。走在最前面的是年轻的人民海军,随后是强大的步兵师,装甲兵、摩托化步兵、骑兵也分列通过天安门广场,刚刚组建的人民空军的飞机在天安门广场凌空掠过。傍晚,长安街上华灯齐放,群众游行开始了。工人、农民、学生、市民队伍高举红旗,纵情欢呼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节日的首都沉浸在狂欢中,直到深夜。当天,全国已经解放的各大城市都举行了热烈的庆祝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标志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胜利完成,并由此开始了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的新征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的历史,使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中国的民族精神得到极大振奋,中华民族从此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它从根本上结束了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劳动人民真正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这是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根本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迅速实现和巩固了全国范围(除台湾等岛屿以外)的国家统一,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为建设一个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的新中国注入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本文根据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一书选编) 【图1】油画《开国大典》是董希文的成名作,创作于1953年,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画面气势宏大,喜气洋洋,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神采奕奕,气度不凡。作品采用严谨的写实笔法,真实再现了这一伟大历史时刻,又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拉大了蓝天与红灯笼、红地毯之间的色彩对比,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作品中,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融入了中国的审美元素。由于时代变迁,《开国大典》曾两度被修改。 【图2】《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著名画家蒋兆和为新中国诞生创作的庆生之作,创作于1949年。画面中的人物着工农服装,高举红旗,目光坚毅,动作有力;背景欢呼的人物作虚化处理,突出了主体形象。画面中两位工农代表了千千万万受苦的中国人民,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代表了新中国的活力,画面主题明确,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喜悦与对新生活的向往。在创作手法上,画家采用传统的用笔方法,使色墨和素描体面关系得到完美的结合,有力地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力。 【图3】王少伦2009年创作的油画《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用写实性的艺术语言,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场景。画面中政协会徽挂在主席台的上部,毛泽东和宋庆龄站在画面中间,其他政协代表分列两旁,人人难掩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心情。画面以红色为主色调,喜庆祥和,构图极具秩序感,人物安排错落有致,具有纪念碑性的历史意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