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1-06-24
2021-06-24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百万雄师过大江

作者: ■林宏伟罗定阳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76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为了赢得时间,伺机卷土重来,企图依托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一方面宣告“隐退”,由“代总统”李宗仁出面提出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另一方面仍以国民党总裁身份总揽军政大权,加紧部署长江防线。
    由于国民党要求进行和平谈判,人民解放军数度推迟渡江南进的时间。当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已达成的和平协定上签字后,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于4月21日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0日晚至21日晚,第二、第三野战军百万大军,发起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渡江作战。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陆、海、空军组成的长江防线。22日,国民党军实施总退却,分别向浙赣路、杭州和上海撤逃。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结束。
    历时42天的渡江战役,亦称京沪杭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为尔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李可染的国画《钟山风雨》、陈逸飞和魏景山合作的油画《攻占总统府》,以及徐悲鸿的国画《在世界和平大会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场渡江战役的宏大场景和人民群众欢庆胜利的喜悦之情。
    (本文根据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一书选编)
    【图1】徐悲鸿1950年创作的国画《在世界和平大会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是作者鲜有的革命历史题材画作。作品采用立轴式构图,画面中部《全世界和平力量团结起来,粉碎战争挑拨者的阴谋》的巨型条幅表达出画家对和平的希冀;条幅下面正在开会的中国代表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后万分欣喜,有的相互传递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有的相互拥抱在一起,更有与会人员被兴奋的人员抛到空中;周围兄弟国家的代表也纷纷前来祝贺,鼓掌致敬。二层和三层的会议代表也起身祝贺这一喜讯,整个画面人物安排满而不乱,画面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彰显作者非凡的绘画才能。
    【图2】李可染1964年创作的国画《钟山风雨》,是他生平少有的几幅红色纪实作品之一。画作以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词为创作蓝本,苍茫风雨之中,虎踞龙盘的石头城遥遥在风雨硝烟中半露城楼,面对百舸千帆,金陵王气黯然失色。画家用水墨渲染的天色对比着泛黄的船只,更有鲜红夺目的旗帜跃然纸上,留白的部分加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光”与墨迹的变幻形成浑厚博大的饱满构图。画面境界开阔,景象雄浑。
    【图3】陈逸飞和魏景山合作的油画《攻占总统府》创作于1977年,画作构图的视平线定得较高,既便于塑造主体人物形象,又能在背景上展开宏大的场面,可将远处的钟山和南京城的建筑尽收眼底。画面着力塑造了一组不同年龄、经历和性格的普通战士群像,宛如一座士兵的丰碑。处在中间的是一位身经百战、老练精悍的战士,他扯下千疮百孔的国民党旗,正挥臂展开红旗准备升上高空;指挥员伸出戴着手表的手腕,为的是记住这令人难忘的时刻。作品画面浓郁的历史感,形象的真实感,独特的油画表现力,与英雄主义理想和审美追求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其社会影响和艺术成就在中国油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