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05-28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革命理想高于天 |
|
作者:
■林宏伟罗定阳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61 |
|
|
|
|
|
|
1933年秋至1934年秋,由于“左”倾错误指导,中央红军在对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受失败,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下旬,中央红军八万多人从江西瑞金一带出发西进,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逃跑主义错误,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后,红军总人数已减至三万余人。紧要关头,毛泽东力主向国民党统治薄弱的贵州前进。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转战贵州、四川、云南边界地区,四渡赤水,强渡乌江,直逼贵阳,乘虚进军云南,抢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1935年5月,中央红军通过彝民区和突破天险大渡河,随后翻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夹金山,于6月初到达四川懋功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合。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中共中央确定北上抗日方针,并同张国焘的分裂行为进行了斗争。1935年10月,毛泽东等率领中央机关和北上部队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随后同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合。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转战11个省,在陕甘地区建立了可靠的立足点和夺取新胜利的出发点。 在中央红军长征前后,其他根据地的红军陆续也向陕甘地区转移。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成功实现了中国革命重心由东南向西北的转移。 红军长征,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在两年的时间里,各路红军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翻越了终年积雪的座座高山,跨过了激流汹涌的条条江河,穿过了沼泽遍布的茫茫草地,冲出了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层层围堵。他们经受了难以想象的艰苦磨难,终于赢得了长征的胜利。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它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构成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强大动力,并为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的思想财富。 李可染的国画《长征》、傅抱石的国画《过雪山》和董希文的油画《红军过草地》,就是众多描绘红军长征题材中的优秀代表画作。 (本文根据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一书选编) 李可染1959年创作的国画《长征》,是以毛泽东的诗词《七律·长征》为题创作的一幅山水画作品。在画面中,景物横向展现,重山叠积,参差错落,雄奇壮丽。红军队伍沿狭窄山路从左往右横越画面。画家成功地将毛泽东革命诗词中的革命豪情与浪漫色彩视觉化。画中山体以浓墨重色写成,块面厚实稳重,以留白形成的山路,水道穿插其间。从深色过渡到留白,色调的明暗变化,平衡了画面厚重的体积感。全幅结构规整,笔墨精严,气象万千,将长征的艰难与优美的风景相结合,歌颂了党和人民红军的伟大。 傅抱石1953年创作的国画《过雪山》,采用写实主义的方式来再现红军长征过雪山的情景。画面大面积地表现了雪山的巍峨、雪地的萧疏及环境的恶劣,而只在右下角的小部分区域描绘一支红军长征队伍正在艰难前行。这也是整幅画的点睛之处,显得别有韵味。 董希文1957年创作的油画《红军过草地》,以大面积的黑蓝、普蓝和小面积的给人刚强、光明、崇高享受的桔黄色的篝火作基本对比,浓重地渲染了红军长征路上严酷的物质环境和红军战士坚毅乐观的精神,是20世纪中国油画的经典之作。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