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1-05-28
2021-05-28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新时代的中国农村充满希望

作者: ■廖婉王汉奇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518

    中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那么,作为一项特殊的国家治理实践,中国的贫困治理是如何开展的?消除绝对贫困后,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我国基层社会复杂多样,当前基层社会又正处于巨变之中,如何激发基层治理的活力,实现基层的有效管理?……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吕德文长期从事基层治理研究,他的新作《基层中国:国家治理的基石》(以下简称《基层中国》)结合热点事件和热点话题,深度解析基层治理问题,为关心基层之大变局,想要真正认识中国的读者以及政策制定部门,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考角度。
    扶贫先扶志,聚焦人的发展
    吕德文是从农村出来的“80后”青年,至今仍然每年保持长时段的驻村调研,他将研究扎根于中国大地,从制度、文化、结构等专业视角去理解中国社会的巨变,对诸多社会问题、涉农政策、基层治理都有独到见解。
    在作者看来,中国贫困治理的成就应该归功于政治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为国家减贫事业提供了制度优势的根本基础。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共识和意识基础,通过党的领导,可将所有资源统筹合理安排,使所有国民都能享受国家发展的成果。
    但是,作者不仅总结了贫困治理的中国经验尤其是党建领航的脱贫攻坚经验,更对基层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后贫困时代的治理风险保持了高度的关注。“扶贫的核心本应是‘扶贫先扶志’,要充分创造条件,发动群众让其自主脱贫”。只有人们有动力去实现自我发展,社会资源才能够得到最大化利用。“产业扶贫的重点不在于项目,而在于为项目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以此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市场适应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贫困地区的道路、通信、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无比重要;针对贫困人口的教育、医疗和养老等保障,无比关键。有限的扶贫资源,应该用到普惠性的项目中去。”作者曾在接受采访时说。
    作者注意到,全面脱贫后,脱贫摘帽的贫困县面临三大风险:一是地方债务风险;二是泛福利化风险;三是社会分裂的风险。稍有不慎,就可能滋生新的治理问题。“我们扶贫最重要的一个前提是,通过给缺乏发展资源的一部分人提供基本的保障,让他们有能力在市场竞争里自己获取发展机会,而不是直接给他们提供不需要劳动的生活”“如果将扶贫资金泛福利化,那么越是扶贫,贫困户就越是会出现‘懒汉’心态”。作者因此提出,要适应基层治理转型需要,谋划贫困治理的常态化机制,同时客观评估扶贫政策的科学性。
    珍惜乡村的价值而不是表达负面的情绪
    年少时生活在村庄,作者也曾有过吃不好、穿不暖的经历。但村落生活经验让他很容易习得“乡土中国”的理论内涵,读博期间,他甚至把家乡当作研究对象,写了一本书。直至今天,他的很多学术灵感依然来自“返乡”体验。“人生经历是典型的历史视角,身体化了的关系、情感、价值和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学术底色。有的人生经历,可以直接转化为学术上的问题意识。”他把个人的生命体验转化为一般意义上的经验,并与调研经验相融合,抵达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今天的中国,正在进行着史无前例的城镇化过程,农村的人、财、物都往城市聚集。很多返乡记通过极端案例描绘农村的“礼崩乐坏”,痛心于农村的凋敝与活力不再,但作者不客气地指出,仅仅表达乡愁情怀是不够的,还需要准确认识当前农村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客观地位,我们今天能一边在城市享受现代生活,一边痛心于农村的凋敝、醉心于乡愁的美好,恰恰得益于城市化的顺利推进。
    作者强调,乡村这个压舱石和稳定器不单单是指吸纳人口和保证粮食安全,乡村文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层面。返乡潮表明,乡村仍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乡村在现代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守住乡村文化根脉,某种意义上就是守住了中华文化的底色,整个社会也会比较稳定。
    当然,在肯定乡村价值的同时,作者并未忽视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幸福生活的种种因素,如公共资源不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与公共文化供给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一些农村地区人情异化日趋严重,人情往来变成负担等……针对这些问题,作者认为可从推动城乡教育均等化,通过乡风文明建设安顿好农民的精神生活,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着手,塑造新时代农村新风貌。总之,我们既要避免走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兴、乡村衰”的老路,也不能简单、机械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而要走出一条城市和农村融合发展、携手并进、互利共赢、共享成果的新路。
基层兴则国兴,赋权、下沉、增效成改革共识
    基层治理包括县乡村三级治理,与国家治理、地方治理构成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即治国理政,地方治理是省市层级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治理既要落实国家治理、地方治理的任务,又有其自身复杂多样的治理生态。基层兴则国兴。基层治理现代化,既是顶层设计推动的结果,更是基层社会内在动力的变迁结果。基层社会的每个角落都深受影响,新型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基层治理任务陡然加大。在基层做调研时,作者看到了一些不合理、不科学、不公正的现象,他努力去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内在机理,以其对农村经验的敏感,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批评”。在书中,他聚焦当前基层治理中“折腾式治理”“打乱仗”“痕迹主义”“以会议落实会议”“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弊病,探索基层治理之策。
    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吕德文表示,重塑基层治理,让基层社会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一项急迫的任务。今天的基层治理,正在经历一个堪称治理迭代的过程,这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重新认识我国传统的治理资源、重塑基层秩序的机会。当前,赋权、下沉、增效已成为推进基层治理改革的共识。在制度和机制上加强地方的自主性,赋予基层自主空间,构建合理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如此或能有效应对基层社会面临风险与挑战。
吕德文著
东方出版社出版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