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1-05-26
2021-05-26 第07版:七版 【字体】大 |默认 |

许世俊:乘风破浪弄潮忙

作者: ■陶辉本报记者庄道秋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38
    人物名片:许世俊,江苏海力风电设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获江苏省优秀企业家、2016年度江苏新经济领军人物、改革开放40年南通优秀民营企业家、南通市劳模、江苏省科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在万顷波涛的南黄海上,高高托举亚洲第一座海上10千伏升压站的桩基部分由海力风电制造;中国首台6兆瓦海上风机塔筒诞生在海力风电……这一连串奇迹的创造者就是由普通工人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江苏海力风电设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世俊。
    喝过“西北风” 从工人到掌舵人
    1980年,许世俊跨进如东县棉花机械修配厂,从翻砂工做起,一步步走上厂长的岗位。2000年,许世俊接下修配厂欠了696万元贷款的摊子,扭亏为盈。也就是在那一年,龙腾机械宣告成立,许世俊开始了创业生涯,去了棉花资源丰富的新疆,开拓新的市场。
    创业至今,许世俊除了能吃苦、讲诚信,心里还装着一份责任,知难而进,时时刻刻向自己下“战书”。
    “耽搁一天交货,认罚100万元!”前几年,央企上马深海风电场项目,需要采购40根塔筒,海力中标后,对方不相信许世俊能按期交货,他特地在合同后面加上这一条款,结果,提前交付使用,并且各项指标验收全部合格。接着,一家家需要选购塔筒的央企向他抛来合作的绣球。
    每一次新上项目、研制新产品,许世俊都扑在一线,与技术骨干、生产工人一起攻克技术难题。研制国内首台海上风机多桩导管架基础平台时,他自始至终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克服海上运输等技术拦路虎,不到8个月交付使用。由他牵头开发的海上大功率导管架基础承载平台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和江苏省首台重大技术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
    巧借东风 乘势而上
    除了苦干,还有巧干。2005年10月,许世俊果断跨进高附加值的风电行业,随着国家第一个风电特许权项目落户如东,风电产业从零起步悄然发展壮大。
    借国家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全国海上风电继续扩大建设规模,许世俊审时度势,投资6.8亿元扩建20万吨海上风电场配套设施制造项目;投资12亿元建设通州湾码头;与上海电气等风电企业合作共谋海上风电运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船用机械制造等……从单一风电塔筒制造商到集制造、运输、运维到能源发电的全产业链发展,许世俊按部就班地实施着自己的规划。
    短短几年间,海力风电已延伸开发了塔筒、导管架、单桩、测风塔等高端钢结构部件,形成了从0.85MW到8MW的8大系列塔筒产品,其产品种类的多样化在国内首屈一指。
    南风知我意 下一个风口见
    去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海力经营质量与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的关键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海力上下攻坚克难,全年目标超额完成,销售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员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
    今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启之年,也是海力实现新跨越的关键一年。“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小洋口风电母港和通州湾滨海园区海上大兆瓦风电配套设备制造和出运码头项目的推进,形成国内最大的海上风电配套设备制造基地。在此基础上,还将在珠江三角洲和渤海湾地区建立海上风电配套设备基地,形成覆盖全国的海上风电配套设备供应的新格局。与此同时,加速接轨国际市场,向海外进军,目标做到世界第一。”
    许世俊表示,海力公司将遵循绿色能源发展理念,不断细化目标,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伟大目标中,积极推动长三角、粤港湾、渤海湾等大型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加快风电装备制造、新能源开发、风电运维三大产业板块发展进程,建成全产业链海上风电系统,以实现海力风电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优势的海上风电配套设备生产制造商之一为目标,向打造“百年老店”迈出铿锵步伐!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