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05-24 第08版:八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重庆拟建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
|
|
|
|
|
|
近日,重庆市委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会上,重庆市委常委、秘书长,市委新闻发言人,重庆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王赋从全会的基本情况、主要精神、主要成果三方面作通报。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5月17日,重庆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决议》。全会锚定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个主目标,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和核心功能”,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王赋解读到,科技创新的总体要求,可概括为“七个主”。一是主动力,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二是主方向,把大数据智能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方向;三是主目标,把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主目标;四是主战场,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主战场;五是主平台,把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作为主平台;六是主抓手,把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作为主抓手;七是主任务,把优化创新生态作为主任务。其中科技创新的六项主要任务包括布局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科创平台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运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科技创新的主攻领域主要是产业,其次是民生,再就是生态环保。 王赋还就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从国家战略定位优势、特殊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优势、良好生态优势、大数据智能化先行优势以及平台优势等方面进行了解读。 发布会上,重庆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许洪斌透露,重庆将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个主目标,充分发挥引进创新资源的引领示范作用,做好重点工作,形成空间集聚的优势、科技为产业赋能的优势、培育战略科技力量的优势。“下一步,西部(重庆)科学城将突出科学主题、聚焦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两江协同创新区将突出技术创新主题、重点建设产业创新高地,联手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将深入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引进计划,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的密度,提升前沿科技的高度,形成科技创新的集聚效应和裂变效应,并以此为示范,带动‘一区两群’的科技创新特色化、差异化协同发展。” 同时,许洪斌表示,将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补链成群、强强联合,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产生转化应用一批科技成果,形成产学研用融通创新的新动能,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许洪斌透露说,为落实好本次全会出台的重大项目、重大平台“一事一议”的财政金融政策,进一步引进资源,扩大开放合作,围绕“四个面向”,打造一批“重庆实验室”,布局建设若干国家实验室及国家实验室基地,加快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长江模拟器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整合、提升、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智能制造、集成电路、轻金属、工业大数据、病理学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创新基地,为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重庆贡献。 重庆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封毅表示,“十四五”期间,重庆市本级财政每年将新增10亿元,带动区县财政每年新增30亿元,市和区县两级财政加在一起,5年新增科技创新投入200亿元,大致能够撬动1000亿元的社会投入。这1200亿元的投入,预计能够支撑“十四五”末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 封毅介绍说,这次有一个重大的改革,就是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直接按企业研发投入的一定比例予以补助,不需要企业再申报项目。 据介绍,重庆还将通过组建重庆科技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投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吸引社会资本来孵化和培育科技企业,通过风险代偿补偿机制、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担保费补助等政策,来撬动金融资本对科技企业的支持,通过对科技企业的上市挂牌奖补、股权机构奖励,扩大科技企业的直接融资。(刘雨丹)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