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05-20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星星之火可燎原 |
|
作者:
■林宏伟罗定阳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84 |
|
|
|
|
|
|
1927年8月1日凌晨,一声枪响划破了江西南昌城夜空。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及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领党掌握或影响下的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经过数小时激战,全歼守敌,占领南昌城。南昌起义像一声春雷,震动寰宇,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此诞生。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今后革命斗争的方向。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重大转折意义的八七会议。会议正式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并把领导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从而使全党没有在白色恐怖面前惊慌失措,指明了今后革命的正确方向,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1927年8月18日,改组后的湖南省委在长沙市郊的沈家大屋召开会议,讨论制定秋收起义计划。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枪杆子出政权的思想。会议确定在湘东赣西发动以长沙为中心的武装起义。9月9日,三路部队分别在修水、安源、铜鼓发动起义,但由于敌强我弱,起义部队均受挫。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通知各部队到浏阳县文家市集结,决定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去坚持武装斗争,发展革命力量。10月27日,起义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茨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黎冰鸿的油画《南昌起义》、沈尧伊的油画《八七会议》和何孔德等创作的油画《秋收起义》,就是表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正确道路的艺术力作。 (本文根据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一书选编) (图1)黎冰鸿1958年创作的油画《南昌起义》,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领导南昌起义的五位主要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都集中出现在画面的主要位置,尤其是周恩来的画面空间位置,被处理安排在画面宽度的黄金分割线上。画面上,起义军集合地——江西大旅社的建筑结构和环境透视表现得十分准确,而光源选择了相对较弱的既有现场光——旅社外墙门框两盏壁灯的逆光照明,时间处在黎明破晓时分,具体瞬间则是起义官兵聚精会神地聆听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讲话的一刻。这一刻有利于刻画人物严谨、冷峻的一面,相对使画面总体感觉呈现出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 (图2)沈尧伊在2000年创作的油画《八七会议》,以群像的方式再现了八七会议场景。作品在构图上突出毛泽东形象,会议的场面也根据史实,突出夏季和白区的特点。毛泽东手扶椅背的站立姿态,显示了他难平的心境,似乎正向与会者阐述“枪杆子出政权”的著名思想。会场人物的组合比较生活化,人物的服饰突出了时代性和历史感。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等人物的形象刻画得十分传神。与会人员的目光都集中在毛泽东身上,或专注倾听,或凝神沉思,或专心记录,具有很强的现场感。人物造型吸收了一些版画的表现方式,强调人的轮廓线的处理,明暗转折分明,色调对比强烈。被风掀动的窗帘,既使静止的画面有了些微动感,又对当时的局势做了巧妙的暗示。作者在技法上采用厚涂法,虽然白色、浅色是主调,但画面却显得肌理丰富,质感很强。 (图3)何孔德等1973年创作的油画《秋收起义》,用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来表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作者在造型和色彩的运用上充满了时代气息,场面恢弘,气势磅礴,主题人物高大突出,画面明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