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1-05-14
2021-05-14 第01版:一版 【字体】大 |默认 |

由《觉醒年代》感悟初心使命

作者: ■本报记者张文燕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98

    电视剧《觉醒年代》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作品之一,深刻挖掘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来的,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让“南陈北李”等历史人物不再只是课本中“精神导师”式的存在,而是在人间烟火中立体地展现出他们的喜怒哀乐。
    影片中有这样的情节,李大钊典当衣物帮助长辛店工人葛树贵,还置办年货与工人们一起包饺子过大年,带领毛泽东、赵世炎等人深入长辛店进行调研;在天津海河边,陈独秀、李大钊和参与义和团运动老兵的对话、遍野的逃荒者促使二人相约建党……通过这些具体的情节设置,具象化、生动化地反映了先进知识分子和劳动大众的天然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
    贯穿全剧主线的是《新青年》杂志。彼时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失望于中华民国的成立没有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社会进步,从总结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着手,上下求索,最后决定通过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来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广大民众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而《新青年》的问世,就代表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启,它的发展过程直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发展,并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实现了“推动中国人思想观念与文化风气变革”,如同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成为社会革命的引擎。除了《新青年》,全剧还出现了《甲寅》《每周评论》,以北大学生为主体创办的《新潮》、《国民》、《国故》等,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周恩来担任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这些报刊杂志也成为各方思想观点激烈交锋的舞台。
    其中,李大钊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敏锐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于是在《新青年》等报刊上先后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逐渐将世界上最科学、最先进的思想引进中国。
    正是历经这样多番的辩论和实验,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在《苦难辉煌》中有这样一段对中国共产党人的评价:近代以来,没有哪一个政治团体像中国共产党人这样,拥有如此众多为了胸中的主义和心中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奋斗者。他们不为官、不为钱,不怕苦、不怕死,只为主义,只为信仰。他们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展现了空前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的确,从邓中夏、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这些五四运动的青年急先锋,到黄文秀、杜富国等新时代的优秀青年,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心中的主义。他们的初心使命在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奔腾激荡,生生不息。
    时移世易,薪火相传。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守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经过各种思想比较鉴别后的历史选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论时代如何变迁,远大理想必须与人民群众当前的利益相结合,任何空谈天下大势而忽视人民群众当下疾苦的目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不忘来时路,才能走好眼前路。
    年轻观众从《觉醒年代》中看到的不仅是过去的历史,更是人生路上奋斗的坐标和向导。今天的年轻人为先辈们的赤子之心热血沸腾,“触动!”“震撼!”“使命感”“做有为青年”等成为年轻观众的心声。
    “《觉醒年代》有续集吗?”回答是“你现在的美好生活就是续集。”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