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05-13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
|
|
|
|
|
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建党条件基本成熟。 经过筹划准备,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正式开幕。出席者有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留日学生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7月30日,会议刚开始几分钟,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突然闯入,会议被迫中断。 7月31日清晨,代表们分两批乘火车前往嘉兴,会议在缓缓划行的南湖画舫上继续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基本政策,提出了发展党员,建立地方和中央机构等组织制度,兼有党纲和党章内容,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对今后党的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最后选举中央领导机构,建立三人组成的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这是1964年一大代表董必武重回嘉兴南湖时留下的诗句。中共一大的召开,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周树桥的油画《湖南共产主义小组》、陈逸飞的油画《在党的一大会议上》和何红舟、黄发祥的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就是表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大事件的经典艺术作品。 (本文系林宏伟根据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摘编) 左图:陈逸飞是一位浪漫的写实主义者,他的油画作品常用写实主义的笔法书写中国的传统美感。他在1977年创作的油画《在党的一大会议上》,是表现党的一大的重要作品,也是陈逸飞的经典之作。画面截取了毛泽东发表演讲的一个瞬间,表现了青年毛泽东在一大会议上指点江山的场景。画中人物的目光都集中在毛泽东右手所指的方向,展示了对中国美好明天的向往。陈逸飞用写实的技法表现这一历史时刻,呈现的画面是浪漫的,是艺术家根据历史材料进行的艺术再创作,作品在艺术表现手法与历史主题再现方面达到完美统一。 右图:周树桥1974年创作的油画《湖南共产主义小组》,虽然带有鲜明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样板画的风格特征,由于其独特的题材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至今仍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品描绘了青年毛泽东创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场景:青年们正聚精会神地倾听毛泽东的演讲,正面木板墙上张贴的一幅马克思的画像,表明了在场诸位的身份和毛泽东讲话的内容。画面的红色与青年们火红的革命热情融为一体,增强了色彩的凝聚力,既突出了毛泽东的主体地位,又以毛泽东的姿态与左右两组倾听的青年构成金字塔结构,平衡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这是一幅在“三突出”美术创作原则下,尊重审美规律创作出的优秀作品。 下图:何红舟、黄发祥2009年创作的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的历史瞬间: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张国焘、李达等13位一大代表正在登船。在画面中,毛泽东处于构图的中心,身着蓝色长衫,肩挎包袱,正站在船头回首眺望,显得意气风发。这种安排和描绘使他成为人物组群的视觉焦点。压顶的乌云意味着山雨欲来,也暗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而远处东方的曙光,又与游船上的中共一大代表们融为一体,暗喻了革命曙光的显现。黑暗与光亮,乌云的压迫力与代表们的坚强意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进一步表现出了革命的艰难和党的创建者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