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1-05-13
2021-05-13 第01版:一版 【字体】大 |默认 |

像一家人一样团结起来一起干

——访河南省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济源市委书记史秉锐

作者: ■本报特约记者聂巍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6558

    太行巍巍树丰碑,黄河涛涛著华章。
    河南省济源市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原发地。改革开放40多年来,这个仅仅74万人口的"袖珍小城",以小角色书写了大情怀--由县改市、省直管、到河南省唯一的省辖正厅级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
    这里拥有亚洲最大的铅金冶炼和中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有色金属产业产值将突破千亿元。2020年,济源3家企业上榜"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和"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两项入选数量居河南第一;后一项居全省第二。问道济源,秘籍何在?
    一个战略 久久为功
    济源因工业而兴、因工业而强。"工业强市是济源发展的主战略,而民营企业则是济源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基本盘,是推动济源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史秉锐表示。
    创业维艰,奋斗以成。济源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在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希望也在工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上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勇争先,地方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闻名全国的"五小工业",到改革开放以来率先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乃至21世纪以来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十三五"末,济源工业已经拥有全国41个行业大类中的33个,工业规模总量持续壮大,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工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加速凸显。
    济源的工业强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民营经济强市。多年来,在济源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下,济源民营经济队伍不断壮大,总量快速提升,贡献逐年攀升,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阔,已经成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力量,已经成为济源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动力所在、实力所在。2020年底,济源民营经济对全市GDP贡献率达69.5%,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达87.8%,税收贡献率达88.4%,就业贡献率达90%以上。
    济源市十分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十三五"之初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对工商联开展"两个健康"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要求工商联"持续办好济商讲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大力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在前不久召开的济源两会上,史秉锐强调指出,中小企业就像刚出土的树苗、竹笋,小荷才露尖尖角,需要更多营养、更多阳光雨露,如此才能防病祛病,长成一片大树、森林。对中小微企业一定要高度重视,要专门研究出台针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鼓励政策,予以更多保障,像一家人一样团结起来一起干,不要让中小微企业有失落感。
    "十三五"期间,济源知难而进,千方百计推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史秉锐说,全市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稳健。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聚焦优势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固链,加快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加快建设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白银深加工产业园、纳米新材料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着力打造有色、钢铁及装备两个千亿级和若干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济源由原材料大市向新型材料强市转变。
    "具体而言,就是坚持树立一个导向,坚持写好'三篇文章',坚持做强做大两个平台。"史秉锐进一步解释说。
    坚持树立一个导向。就是坚持以亩均效益论英雄,以有效投资强度、亩均销售、亩均税收、科技投入强度、单位能耗减少值、单位主要污染物减少值、全员劳动生产率七个指标作为评价标准,树立以亩均效益论英雄的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机制,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推进济源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真实衡量和评价经济增长活动的现实效果。
    坚持写好"三篇文章",就是重点做好"老字号"、做强"原字号"、培育"新字号"。以智赋能,做好"老字号"。聚焦现有的主导产业,加快优势骨干企业向管理智能化、生产绿色化、装备大型化、产品高端化、治理结构现代化方向转型升级,全力支持骨干企业做优做强,推动企业向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方向发展,使"老树发新枝"。拉长链条,做强"原字号"。依托工业原材料,拉长产业链,使其向新型工业材料转化、向新型配件配套设备转化、向高端产品发展,将"附加值"留在济水之源。厚植沃土,培育"新字号"。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战略前沿领域部署,重点培育国家大力发展的纳米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航天科技、生物医药及大健康、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新经济,培育新业态,蓄积新动能,努力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新兴企业和行业小巨人,使"新芽成大树"。济源目前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7家,其中民营企业76家,占比达99%;省级技术研究中心达32家,民营企业30家,占比94%。
    作为河南省重要的钢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基地,济源还坚持做强做大两个平台。围绕虎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玉川产业集聚区,加快产业集聚(开发)区"二次创业",积极探索"管委会+公司"模式,着力建设主导产业突出、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集群发展、创新能力优秀、区域竞争力强劲的产业集聚区。把产业集聚(开发)区打造成为服务企业的平台,成为服务济源工业经济发展、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区。
    东风浩荡送春来,转型蝶变正当时。"十四五"时期,济源将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刻认识济源工业发展的历史方位,顺应趋势、把握机遇、精心谋划、超前布局,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重塑竞争新优势,树立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信心。以"科技创新+产业转型",赋能工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科技创新攻坚、集群强链攻坚、百亿企业培育攻坚等七大攻坚行动,全面推动产业深度嵌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基本建成有色、钢铁及装备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若干百亿级产业集群,成为原材料工业大市向新型材料强市转型的典范,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阔步前进、行稳致远。
    一号工程 倾力打造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根植之土、市场主体活力之源、地方发展生命之氧,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现代化程度和治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史秉锐深知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将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作为济源市委的"一号工程""龙头工程"来抓,以企业认可不认可、满意不满意为标准,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刮骨疗毒的决心,举全市之力孕育一方投资兴业沃土。
    好的营商环境如鲸向海,似鸟投林,是企业投资兴业、生存发展的"土壤"。近年来,济源牵住优化营商环境的"牛鼻子",厚植"土壤",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放管服"改革,瞄准"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总目标,建立"五大"服务机制,集成全国最先进的30余项"一招鲜",精准施策,打好营造最佳营商环境的"组合拳",营商环境的"热乎劲"扑面而来。"十三五"期间,济源率先在河南省推出政务服务"秒批模式"、建成"企业服务110系统",不动产登记业务实现24小时内办结,企业开办实现4小时内办结,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获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市。
    在近日召开的济源市示范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上,史秉锐对打造最优营商环境进行了再部署、再动员。要求全市上下要凝聚共识,久久为功,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着力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树立大抓营商环境的鲜明导向,坚持高标准、打好主动仗,努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建设全国营商环境新高地,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全面建设又富又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济源提供有力支撑、创造有利环境。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可缺少"。着眼于思想认识要到位,史秉锐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经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传统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制度供给成为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砝码"。一个地方的发展,短期靠领导、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靠机制。花香蝶自来。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资本总是投向能够给它带来更高收益的区域和行业。一个地方,市场活、服务优、成本低、效率高、秩序好,就能够吸引来新的投资者,就能够稳定原有的企业。要认清形势、提升站位,不断增强优化营商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作为龙头工程来抓,拿出更大的决心、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举措,推动营商环境持续好转,为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提供坚强保障。
    着眼于工作标准要到位,史秉锐坦言,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全局发展的高度出发,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一个地方要发展,需要各种要素和条件,区位、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是客观条件,而工作思路、干部作风、营商环境等是主观条件。一个地方要想发展好,首先在主观因素上要努力,把主观条件做到最好、最优,做到极致。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客观条件中的有利因素,努力改造客观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把客观条件做得更好。所以,在营商环境打造上,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转变作风开始,从主观努力上下功夫。着重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减税降费、降低成本,打造安商富商的政策环境;完善规则、公开透明,打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综合执法、公平公正,打造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软硬并重、厚植土壤,打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着眼于责任落实到位,全市上下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动真碰硬、真抓实干,切实把"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要求落实落细,不断提升企业认可度,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责任再压实。示范区四大班子领导同志既要发挥"领头羊"效应,也要落实"一岗双责";既要带头抓好统筹协调,更要带头做一名"首席服务官"。各职能部门要树立"主战场"意识,发挥"主力军"作用,不断提升企业群众办事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各片区、镇(街道)落实属地责任,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的各类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奖惩要到位。探索建立营商环境评价结果与评先树优、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精神文明创建等挂钩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氛围要浓厚。营造浓厚工作氛围,引导干部、企业和群众积极参与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形成一家人团结一心共同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的良好局面。
    山海争水,水必归海,非海求之,其势顺也。"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在史秉锐看来,当前,区域竞争已由过去追求优惠政策"洼地",转为打造公平营商环境的"高地"。放眼全国,一场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核心的深化改革再出发大潮正竞相展开。"十四五"期间,济源要顺势而为,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真正做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扩大"一网通办"和"最多跑一次"改革覆盖面,完善"秒批"政务服务模式,最大限度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和市场主体准入制度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互联网+监管"应用,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完善全覆盖的信用信息平台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政府诚信履约机制,深入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健全信用修复机制,创新"信用+"产品和服务,推动信用信息社会化、市场化应用,构建诚实守约信用环境,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济源的新标识。
    一种精神 砥砺前行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是最早见于《列子·汤问》的一则古老寓言,讲述的是愚公锲而不舍、挖山不止的故事,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图强的巨大精神力量。济源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生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一则寓言,一种精神,传承千年。史秉锐说,"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浸润济源人民血脉的城市精神和奋斗底色,更是促进济源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在催人奋进的和煦春风中,如果您站在济源市愚公移山红色教育基地群雕前,北眺巍巍太行,青山如黛、连绵不绝;近观一代伟人毛泽东"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磅礴题词,一定会心潮澎湃、为之振奋。
    济源,地处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摇篮地带,迄今已有5000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都城史和1400多年的建城史。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作闭幕词时引用了愚公移山的典故,从此愚公移山从神话故事上升为民族精神,成为我们党砥砺奋进的红色基因。
    "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精神上有怎样的海拔,就能攀登怎样的高度。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愚公移山精神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济源人砥砺奋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现代企业的灵魂,没有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的引领带动,就没有一个地方的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济源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地域特色企业家队伍健康成长。他们愚公移山、敢为人先,立足实业、专注主业,兴企有为、治企有方,已经成为新时代推动济源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了正能量。近年来,济源市委紧紧依托济源愚公移山干部学院这个省市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充分利用愚公移山精神这一身边的"钙源",深入挖掘其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不断擦亮这张闪亮名片,将其与优秀的企业家精神有机结合,教育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树立开放济商、知识济商、诚信济商、责任济商新形象,为全市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坚守家国情怀,以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把爱国之情融入报国之行,以一流企业诠释爱国情怀;弘扬愚公移山、敢为人先的济源城市精神,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提高法律意识,涵养契约精神,强化守约观念,做诚信守法的表率;以人为本,关爱员工,积极投身光彩事业、精准扶贫和公益慈善事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立足济源、放眼全国、放眼世界。
    济源市广大民营企业家在愚公移山精神之火的锻造下,开拓创新、诚信经营、淬火升华、竞展风采,为济源赢得了骄傲,赢得了荣誉,赢得了自信。河南金利、济源万洋、河南济钢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成为济源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重要支撑。"济源十大当代愚公"有其三:以"不贪、学憨、肯干"为信念,造就了企业二十年跨越发展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济源万洋集团董事长卢一明;涅槃重生为世界100强,演绎"改制15年,纳税50亿"神话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河南济钢董事长李玉田;一粒种子,让一方百姓富裕,一粒种子,让济源扬名世界的济源绿荫种业董事长侯三元。卢一明作为济源唯一一名"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赴京参加全国抗疫表彰大会,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李玉田、侯三元及河南恒通的孙有才等三名企业家还光荣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在济源市委市政府表彰的"济源市突出贡献企业家"中,民营企业家占75%;"济源市成长创新型企业家"中,100%为民营企业家;"济源市工业转型发展先进企业"中,民营企业占85%;"济源市纳税先进企业"中,民营企业占80%。他们在济源发展史上书写了大气磅礴的"愚公移山"新篇章。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济源的发展也正处于转型发展、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史秉锐表示,"十四五"时期,济源要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像一家人一样团结起来一起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为中原更加出彩作出新的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