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04-30 第05版:五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上海正搭建全国碳交易平台 |
中国或成全球最大碳市场 |
|
作者:
■本报记者李涛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125 |
|
|
|
|
|
|
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明确八个高耗能行业于"十四五"期间逐步纳入,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和民航。首批2225家电力企业正在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上进行登记开户。专家表示,"碳中和是大势所趋,不论国家、地区、城市还是企业,在全球碳中和的过程中,都不愿意成为孤岛" “欧盟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我国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一旦正式启动运营,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副总工程师齐康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齐康参与研究了上海碳交易市场架构,是上海碳交易市场的主要设计者之一。据他透露,目前依托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正在搭建全国的碳交易平台,这一工作正在进行。 “碳中和”顶层设计快速构建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今年经济工作8项重点任务之一。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作为我国“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目标,被首次写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 最近“碳中和”概念引发市场追捧,无论是社会层面、行业领域以及金融市场纷纷热议,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符合“稳外需”的长逻辑。发展具有优势的清洁能源产业是我国稳固外需的途径之一,“碳中和”政策对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的重点强调,既符合我国“稳外需”的国家战略,又迎合国际政治需求,是一个具有长期确定性的国家政策。 自去年9月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来,相关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正在快速构建中。 4月19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发改委将全面把握和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抓紧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分行业分领域实施方案,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规模庞大的投资,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中金公司预计,为达到碳达峰,2021年至2030年中国绿色投资年化需求约为2.2万亿元/年,而2031年至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绿色投资年化需求约为3.9万亿元/年。 央行行长易纲日前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时表示,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他透露,未来央行将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正研究在对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中系统性地考虑气候变化因素,也正在研究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的业绩评价体系。 与此同时,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金融工具和相关交易市场也正在积极准备中。4月19日,广州期货交易所揭牌仪式举行。作为创新型期货交易所,广州期货交易所将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易纲日前表示,预计今年6月底,中国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启动运营。相关部门正在就管理条例征求意见,提出要逐步扩大碳排放配额的有偿分配比例,金融管理部门将配合相关部门参与碳市场的管理。 央企层面,4月16日,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表示,将指导中央企业认真编制实施绿色发展规划,把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真正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加快实现转型升级,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上贡献国资央企的力量。今年3月1日,国家电网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这是首个央企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 地方层面,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全国首个省级碳中和推广方案,提出到2022年建成四川省碳中和创新服务平台,到2025年初步构建起对接国际标准、符合国家要求、具有四川特色的碳中和政策标准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此外,多个省份也将碳达峰、碳中和列为重点工作,上海和海南都提出要在2025年提前实现碳达峰,江苏和广东计划在全国目标之前率先实现碳达峰。 全国性碳市场即将落地 碳市场一般指碳排放权交易,其本质是环境领域的市场化机制设计。即政府根据减排目标,确定市场的碳排放限额目标,而后向企业主体分配碳排放权;企业拿到碳排放权以后,通过减排或交易的方式完成政府限额要求。 目前,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明确八个高耗能行业于“十四五”期间逐步纳入,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和民航。首批2225家电力企业正在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上进行登记开户。 相关专家表示,碳市场制度设计可概括为五个环节:总量、分配、交易、核查、清缴。目前,碳市场最核心的制度是数据核查,数据质量是配额分配、企业年度履约以及企业制定减排目标的基础,是实施碳交易的保障。“碳中和是大势所趋,不论国家、地区、城市还是企业,在全球碳中和的过程中,都不愿意成为孤岛。” 据了解,“碳市场”的概念可追溯到1992年。1992年6月,“碳市场”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被首次提出。 1997年,全球100多个国家签订《京都议会定律书》,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发布的全球碳排放市场发展状况报告显示,目前已有21个正在实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覆盖29个司法管辖区,包括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和美国的区域温室气体倡议(RGGI)等,涵盖了全球碳排放的14%左右。 业内人士称,中国目前有8个试点碳市场,现已明确,全国性的碳市场即将落地,并要成为全球最大市场。 “碳中和”概念引爆光伏行业 伴随着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构建的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已成资本市场关注焦点,上市公司纷纷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并布局相关赛道。 之所以碳中和成为热点,是因为在确定“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之后,即确定了任务量以及具体实施计划,这使得新能源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围绕这一远景战略,2021年3月15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中央高层提到“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另外,根据市场预测,进入“十四五”时期,风电和光伏发电迎来全面平价期,已有约20个省市纷纷出台新能源项目配置的鼓励政策,新能源发展的大势已经形成。 事实上,为推动全球尽早实现碳中和,很多国家或地区均有约束企业的排放行为,但从减排的角度来看,化石燃料燃烧是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实现能源替代,发展清洁能源才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途径。 以光伏能源为例,近年来在政府补贴的助力下,发展迅猛。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生产国和消费国。 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全球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持续提升,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0年全球光伏市场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114.9GW,连续第三年突破100GW门槛,同比增长12%,光伏累计装机量达到627GW。 按照“十四五”规划,未来5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比过去15年总的装机容量要大。因此,长远来看,光伏是一个前景持续向好的产业。 分析人士认为,我国聚集了全球80%光伏产业群,完备的产业链已成为全球光伏行业的顶梁柱。在国家提倡发展清洁能源的背景之下,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耗占比将快速下降,简言之,光伏等清洁能源将进入一个暴涨期。 据悉,目前我国光伏装机量占到全球光伏装机量的1/3左右,在投入和规模上领跑全球。如果到了2060年实现碳中和,太阳能光伏的装机量将会是现在的70多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