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1-04-22
2021-04-22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要从根子上遏制“全民招商”现象

作者: ■蔡之兵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779

    疫情之后,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将工作重点转移至恢复和发展经济。在这个过程中,个别地区为了加快自身发展速度,采取了“全民招商”的手段,发文件、摊指标、抓排名、搞奖惩,连教育、妇联、卫健等部门也被推上阵,引发舆论一片哗然。实际上,“全民招商”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发挥一定作用,但长远来看,这一手段弊大于利且容易引发一系列后遗症,应从根子上予以遏制。
“全民招商”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不当的“全民招商”会极大增加干部队伍的工作压力和负担,不利于党政机关正常开展工作和发挥其他职能。“招商引资”是政府重要职能之一,但绝不是政府职能的全部。对一个地区而言,不同的政府部门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产品提供等领域各有分工,互为支撑,要求所有部门都参与招商引资,无疑会影响这些部门正常职能的发挥,同时还会加重基层部门的负担,不利于整个政府的正常运转。
    另一方面,不当的“全民招商”容易让地区发展陷入路径依赖,一个地区发展质量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如果长期只重视招商这一单独因素而忽略其他发展因素,尤其是将全部精力放在招商引资这一环节是极度不利于该地区成功培育新发展模式的,也容易让地区陷入过于依靠外力的路径依赖。
“全民招商”现象的根源
    从不同维度看,导致全民招商这种荒唐现象屡屡出现的原因包括不正确的政绩观、不科学的发展观、不深入的学习观等三方面因素。
    不正确的政绩观指的是在这些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过于追求单一的可量化经济指标,采取的手段过于片面,这是典型的政绩观出现偏差的表现。实际上,过去一段时期,追求经济指标的规模提升是各个地区常见的发展思路,但是自进入新时代以来,重视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已经成为了指导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原则,地方政府的发展政绩已经不再取决于单一的经济数量指标,而是更综合的经济发展质量指标,各级地方政府应准确认识和充分把握这一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
    不科学的发展观指的是这些地区不能准确地把握发展的本质。正是由于对地区发展的实际影响因素和一般发展规律认识不深,这些地区才会采取简单的“全民招商”手段作为促进发展的主要方式。在区域发展理论中,区域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并不只受单一因素的影响,整个发展过程更类似于系统结构,不同影响因素环环相扣,只提高或者加强其中任一因素是不足以增强系统发展能力的。因此,想要真正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经济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全方位地深入改革而不能只关注单一领域的工作。
    不深入的学习观指的是个别地区仍然没有形成良好的、深入的、持续的学习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仅就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多次重要指示,同时还反复要求地方政府加快转变作风,提高服务能力和优化营商环境。显然,个别地区的发展思维仍然停留在过去旧的发展阶段,没有很好地去学习和贯彻落实这些指示精神,发展仍然采取传统的粗放型手段。
破解“全民招商”现象的建议
    破解“全民招商”需要从培育地区内生发展能力和树立正确招商引资理念等两个维度同时着手。
    一方面,培育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内生发展能力是破解“全民招商”现象的根本前提。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满足如下几方面要求: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发展思路。地区发展要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准确剖析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实事求是地确定未来发展方向。二是坚持由低到高的产业发展思路。在培育产业过程中,选择地区有能力、有条件、有基础发展的产业,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的产业体系,更不能追求“大而全”的产业体系。三是坚持以最高标准的营商环境为发展前提。发达的产业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最高标准的营商环境完全可以对标模仿,这是提升地区要素吸引力从而解决发展难题的根本。
    另一方面,必须尽快树立正确的招商引资理念,做到合理招商。一是要以科学的地方产业规划为前提,将招商范围和招商对象限定在合理范围,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二是要做好长期招商方案,合理配置利用招商资源,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是坚持存量带动增量,通过服务好已有外来企业和企业家,形成良好口碑从而产生好的连锁效应,避免“只闻新人笑,哪管旧人哭”的现象出现。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