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1-04-19 第07版:七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聘任一人 引领一群 带富一方 |
辽宁兴城“经济村主任”谱发展新篇 |
|
作者:
■程景亮本报记者孙智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953 |
|
|
|
|
|
|
着眼于整合统战资源,助力乡村振兴,辽宁省葫芦岛兴城市工商联将“千企联千村”与促进“两个健康”紧密融合,推动民营企业将管理优势、产业优势、项目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村集体的发展优势,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不断开创“千企联千村”工作新局面。 引能人进村留能人治村 兴城市工商联创新性开展“经济村主任”聘任工作,由党委政府下聘书,先后聘任55名有情怀、有担当的民营经济人士担任110个村的“经济村主任”,并以村为单位,建立了20个“民营经济人士实践创新基地”。 为了更大发挥民营经济人士的积极作用,兴城市还专门成立了“经济村主任”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由统战部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格局。通过召开茶话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等,积极向民营经济人士阐明聘任“经济村主任”的重大意义,引导他们坚定信心信念,主动参与,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与此同时,兴城市还在强化机制上下功夫,制定出台了《兴城市“经济村主任”管理办法》,实施激励考核机制,对综合评价排在前20名的村,确定为“民营经济人士实践创新基地”,给予重点奖励;设立2000万元“经济村主任”贴息专项贷款,并在税费抵扣、审批流程等加大扶持;设立“经济村主任”服务热线,成立专班,主动帮助解决帮扶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此外,兴城市还确定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的工作思路,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紧密结合当地产业、资源、人文等优势,选择匹配度高的企业对接,构建“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格局,通过“项目+产业”“项目+基地”“项目+农户”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企业与乡镇的双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据不完全统计,聘任“经济村主任”以来,受益贫困群众达2万余人,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带动就业3000余人。在贫困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得到壮大的同时,民营经济人士得到锻炼,所属企业得到发展。 打开思路大有作为 聘任“经济村主任”的初衷就是要通过优秀企业家引领村干部熟悉适应市场经济的浪潮,打开思路,明确路径,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药王乡三头村“经济村主任”彭德武依托黄家湾水库自然资源优势,打造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带动周边近千农户,解决就业300余人,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万-4万元之间。围屏乡团瓢村和云台寺村“经济村主任”赵宝凯利用当地传统养殖优势,流转土地1500亩,投资1.23亿元开展生态养猪项目,建立扶贫农场4个,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促进周边4个村增收20万元以上。 在突出产业带动的同时,“经济村主任”们还注重突出平台驱动,打造过硬品牌,依托商会的影响力和电商直播平台的推动力,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作为方安村和项家村“经济村主任”,徐大堡商会常务副会长李加男通过商会平台,紧紧围绕徐大堡核电站配套服务需求,开展村企合作项目,企业出资,村以土地入股,保证了村集体每年20万元以上保底收益。 作为兴城市电商直播商会会长,“经济村主任”崔玉坤通过建设农村电商直播产业园、开展“网红下乡”等活动,建设“一村一主播”的运营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目前已为300余户贫困户代销农特产品20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100余人,电商扶贫对贫困群众的人均收入贡献额达820元。并成功打造了润泽酱菜、大伟嘉养殖、海源水产品、禾丰饲料等12个农产品品牌。 变“客”为“主”由“窄”变“宽” 变化总是在悄无声息当中进行着。随着“经济村主任”工作的持续开展,“千企联千村”工作更加具体化、实效化。贫困群众主动意识得到增强,实现了“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根本转变,内生动力得到明显增强。以项目建设为引领的工作思路,使民营企业有了明确的抓手,发挥出了自身优势,贫困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实现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经济村主任”也让广大民营经济人士有了“身份”、有了舞台、有了空间,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责任感,充分调动了他们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他们带着责任,带着资源,融入乡村,让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成为一种新时尚。民营经济人士也由过去被动参与扶贫,变为同进同退的主动作为。 与此同时,民营经济人士培养渠道也由“窄”变“宽”。“经济村主任”工作开展以来,特别是“民营经济人士实践创新基地”创建以来,民营经济人士培训方式变得学有样板、干有平台。通过创建“民营经济人士实践创新基地”,拓宽了人才队伍培养渠道,有效促进了民营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对扶贫工作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民营经济人士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和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