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1-04-16
2021-04-16 第05版:五版 【字体】大 |默认 |

“减碳”场景下的新选择

警惕产业转型中金融资本风险

作者: ■本报记者董潇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426
    
    “碳中和”正成为时下流行的命题。从这一概念提出至今,已过去半年,与“碳中和”热度同步飙升的,是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广大民营企业相继做出了碳中和相关表态或承诺。
    专家提出,在这场不见硝烟的博弈中,如何用碳作为资产去全面规划及管理,以及用什么样的措施能够兑现“碳中和”的承诺是企业目前应该尽力去研究的。
    什么是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过完全停止排放或用某种形式的碳移除抵消排放来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碳中和概念不同于气候中和(climate neutrality)概念,因为它不考虑其他种类的温室气体。
    民企、机构纷纷倡议
    自从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宣布中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后,国内各界在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转型等方面的发展都按下“快进键”。记者发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有金融机构都纷纷行动起来。
    国企中,国家电网在今年3月初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在提出加速公司自身减排的同时,更侧重的是其作为平台支持和推动整个电力行业向碳中和转型的路线图,但该方案没有提出实现达峰和中和的时间表。全球最大的钢铁制造集团宝武钢铁则拿出了明确的时间表:“2023年力争实现碳达峰,2035年力争减碳30%,205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另一家特大型电力国企三峡集团也表示力争于2023年碳排放达峰、2040年实现碳中和。
    值得关注的是,民营企业在这次倡议中,表现了极强的社会责任,都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记者了解到,电力能源领域尤甚。隆基股份率先发布了《绿色供应链减碳倡议书》。隆基股份副总裁李文文表示公司积极行动,从自身出发,将绿色理念融入自身供应链管理体系,在价值链上与供应商合作,有效管理产品的绿色属性,降低制造运输过程中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储存和使用,不断完善产品供应链。通威集团也宣布了自己的减碳计划,称将通过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光伏电站所发清洁电力实现减排。此外,今年1月,腾讯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但尚未明确实现碳中和的时间线和业务范围;3月,蚂蚁集团承诺在2030年实现净零排放,让公司运营、供应链及员工因公差旅产生的排放都实现中和。
    金融机构方面,也从很早就开启了绿色节能减排。报告数据显示,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的121家金融机构中,已有42家宣布“碳中和”计划,其中30家机构已在运营层面实现“碳中和”。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认为,金融部门实现“碳中和”不仅可起到示范效应,引领全社会更多有条件的部门和企业也加入提前实现碳中和行动之中,还有助于活跃国内碳市场,对控排企业和新能源相关企业等碳交易市场的参与主体形成更强大的激励机制,促使更多企业主动采用绿色低碳技术。
    据了解,2月,中国工商银行作为牵头主承销商和簿记管理人,成功帮助四川机场完成2021年度第一期绿色中期票据(碳中和债)的发行。该笔债券是银行间市场发行的首批“碳中和债”。3月,兴业银行主承销的“华电福新能源有限公司2021年度第一期绿色中期票据(碳中和债)”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成为全国首笔权益出资型“碳中和”债券,也是福建省首单“碳中和”主题债券。
    实现碳减排靠什么?
    比尔·盖茨的新书《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中提到,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详细的碳减排目标和实施计划,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好评。业内专家称,对于碳减排行动,与能源相关的生产技术路线选择很重要,控制碳排放的标准和执行也很重要,但是能不能实现碳排放的目标,既取决于能源技术发展和节能减排政策,也有赖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记者采访一位私募投资经理称,在资本市场上,与碳减排相关的新技术、新场景应当成为今后碳减排的新选择。在低碳化导向下,企业面对的不仅仅是能源的转换,而是全产业链脱胎换骨式的重塑。举例来说,把互联网用到购物和商业领域,就产生了阿里巴巴、淘宝网这样的电商,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把互联网用到社交领域,就产生了Facebook、腾讯微信、领英等,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将移动互联网应用到出行的场景,不论是网约车,还是共享单车,都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以共享单车为例,共享单车APP这样的场景创新,就改变了人们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方式,创造了新的需求,进而改变生活方式,从而实现碳减排。
    宁夏宝丰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该公司运用新技术,已将发电成本下降了几倍。他举例说,目前集团正与国内一家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企业深度合作,将最新技术引入,改造建设人工替代设备。这样既能实现提升上游原料精准性与能耗下降,又可使产品线更加科学化、专业化、标准化,增产提效,力争率先实现企业“碳中和”。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专家指出,首先要以身作则,从现在做起,实现自身运营层面的碳中和。由于金融机构本身碳排放强度较小,财务成本较低,要实现这一目标对金融部门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其次,金融机构要在资产层面实现碳中和。
产业转型要警惕被资本绑架
    “减碳”,听上去很美好,但新旧能源转换之间,意味着大量劳动力流失,现有主要污染物减排空间有限,而经济发展需求下污染物排放总量刚性增长趋势压力不减,给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带来巨大压力,此外,对于气候变化影响的讨论已经不限于气象学范畴,它正在对金融市场带来严峻挑战。据欧央行发布的《金融稳定评估报告》显示:气候变化加上管理不善的低碳转型,可能对金融机构造成不利影响,引发资产价格暴跌,从而影响金融稳定。如果气候未来发生变化,包括在碳中和实现进程中,有很多传统的高排放行业将被淘汰,金融机构要提早防御。
    专家建议,鼓励各级政府设立政府引导型碳达峰、碳中和基金,主要支持清洁能源开发、工业低碳化改造、节能建筑、绿色交通等项目。同时,鼓励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强化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